Page 23 - 2021年第52卷第8期
P. 23

65.35%的城镇用地和部分工业园区也集中在该区域。人口密集,用水量大,是该区域地下水位埋深
               增 大 的 主 要 原 因 之 一 。 2000—2018 年 该 区 域 水 田 面 积 增 加 了 6891.95 km , 城 镇 用 地 面 积 增 加 了
                                                                                   2
               37.74 km ,旱地面积减少了 3840.31 km ,林地与草地面积减少了 1478.13 km ,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
                      2
                                                  2
                                                                                     2
               了 1355.01 km 。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增减量达到了地下水位埋深下降小于 1 m 的区域总面积的 1/2,
                           2
               表明该区域大面积扩张水田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地下水资源进行了一定量的开采。
                   地下水位埋深增加超过 1 m 的区域面积为 4745.40km ,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 22.71%。该区域在
                                                                   2
               2000—2018 年间水田面积增加了 1877.92 km ,城镇用地面积增加了 7.07 km ,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
                                                                                    2
                                                       2
               了 1090.09 km 。该区域地势较高,地下水经开采后补给恢复较慢,因此,该区域的地下水位埋深在
                           2
               整个研究区最大。
                   研究区自西南向东北地势逐渐降低,沿东北方向地下水补给恢复加快,东北部多条河流汇集,
               灌溉对地下水需求减少,再伴有区内降水分布的不均匀,使得地下水位埋深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小。


                                                                                         抚
                                                                                           远
                                                                                            市
                                         抚
                                         抚远市                                             抚远市
                                             市
                                           远
               48°N                                           48°N
                                        市
                                     同江市
                                       江
                                     同
                                                                                   同江市
                                                                                   同 江 市
                     富锦市                                             富锦市
               47°N                  地下水位埋深变化/mm              47°N                  降水量变化/mm
                      132°E     133°E    134°E    135°E               132°E     133°E    134°E    135°E
                      图 6  2000—2018 年地下水位埋深变化分布                          图 7  2000—2018 年降水量变化分布

                              表 7  2000—2018 年不同地下水位埋深变化范围的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量


                                                            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量/km      2
                 地下水位埋深变化范围/m
                                     水田      旱地    林地与草地      水域   城镇用地     农村居民点    其他建设用地      未利用土地
                     -3.86  ~  -3     0     10.53    -0.44   -9.54    0       -0.08       0        -0.49
                      -3  ~  -2       0     48.26    -0.10   -48.49   0       0.03        0        0.26
                      -2  ~  -1      7.89   305.43   -95.00  -201.93  0       0.49       0.33     -17.42
                       -1  ~  0      878.24  125.14  -818.55  -18.52  2.62    7.40       4.40     -180.96
                       0  ~  1      6891.95  -3840.31  -1478.13  -269.50  37.74  8.23    4.12     -1355.01
                      1  ~  2.01    1877.92  -559.60  -201.98  -41.23  7.07   -1.93      9.51     -1090.09
                注:地下水位埋深变化范围中,正号(+)省略表示地下水位埋深增大,负号(-)表示地下水位埋深减小;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
                量中,正号(+)省略表示面积增加,负号(-)表示面积减少。
               3.3  LUCC 对水均衡状态的影响分析

               3.3.1  城市化进程对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的影响                      1980—2018 年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变化情况见表
               8。由表 8 可知,由于研究时段内城市化进程加快,不透水面积增加,部分降水成为地表径流,降水
               入渗补给面积减少,从而影响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1980—2018 年不透水面积的增长速度先降低后
               增加,2000—2010 年不透水面积以 3.35 km /a 的速度迅速增加,2010—2018 年次之。虽然 2018 年的不
                                                     2
               透水面积为 1980—2018 年间最大值,但由于该年降水量较大,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并不为近 40 年来
               的最小值。这是因为城镇用地面积在整个研究区占比较小,不透水面积变化程度对大气降水入渗补
               给量影响也不显著,导致研究区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的大小更取决于当年降水量的多少。随着城市
               化进程的推进,若城市继续扩张,将会对研究区水均衡状态产生更大的影响。

               3.2.2  耕地面积变化对灌溉回归补给量的影响                    根据所收集的资料,本文仅讨论 2010 年与 2018 年的

                                                                                               — 903  —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