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 - 2021年第52卷第8期
P. 20

表 2  大气降水入渗补给系数分区
                              分区编号                      Ⅰ             Ⅱ             Ⅲ             Ⅳ
                         大气降水入渗补给系数α                    0.36         0.27          0.18          0.12
                                    2
                              面积/km                    2015.44      3343.57       14631.56      1589.46


               3  结果与分析


               3.1  近 40 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
               3.1.1  土地利用动态分析          三江平原典型区 1980—2018 年五期的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情况(表 3)显
               示,水田、城镇用地与农村居民点变化面积在各研究时段内均为正值,表明其面积在近 40 年内呈逐
               年增加的趋势,其中水田面积在 1980—2000 年间增幅稳定,2000—2010 年增幅最大,面积增加了
               4377.72 km ,动态度达到峰值 58.97%,2010—2018 年水田面积增加减缓,动态度迅速下降;城镇用
                         2
               地面积在 1980—1990 年增幅最大, 1990—2000 年面积增加最为缓慢,动态度仅为 0.22%, 2000 年之
               后,面积增幅虽大于 1990—2000 年,但增速减缓,动态度直线下降;农村居民点面积在 1980—1990
               年增幅最大,动态度达到峰值 8.47%,从 1990 年起,面积增加趋势减缓,动态度在 0.01%~0.61%之间
               波动,面积变化不明显。

                                     表 3  三江平原典型区 1980—2018 年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情况

                                 1980—1990 年        1990—2000 年        2000—2010 年         2010—2018 年
                 土地利用类型
                             变化面积/km 2  动态度/%   变化面积/km  2  动态度/%  变化面积/km  2  动态度/%   变化面积/km  2  动态度/%
                     水田        167.29    16.30    472.52     17.51   4377.72    58.97    5383.79   13.14
                     旱地        3651.26    6.90    1322.62    1.48    -2434.00   -2.37   -1555.62   -2.48
                  林地、草地       -1171.70   -1.77    -863.97    -1.58   -1397.54   -3.04   -1208.39   -4.71
                     水域        416.80     4.36    -41.43     -0.30   -200.02    -1.50    -399.92   -4.42
                   城镇用地         18.69    16.16     0.68      0.22     33.45     10.81     20.96     4.07
                  农村居民点         83.58     8.47     0.21      0.01     11.05     0.61      0.05     0.003
                 其他建设用地          0         0       -0.04     -0.04     1.08     26.89     17.56    148.02
                  未利用土地       -3165.94   -3.54    -890.63    -1.54   -391.81    -0.80   -2260.61   -6.30
                  注:正号(+)省略表示面积增加,负号(-)表示面积减少。
                   旱地面积近 40 年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1980—2000 年动态度直线下降,2000—2018 年
               动态度趋于平缓,部分旱地逐渐变为水田;林地、草地与未利用土地的变化面积在各研究时段内均
               为负值,表明林地、草地与未利用土地的面积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且均在 2010—2018 年下降幅度最
               大,动态度分别为-4.71%与-6.30%,结合图 3 来看,大面积的林地、草地与未建设用地先变为旱地
               再变为水田。水域面积在 1990—2018 年间呈逐年减少的趋势,降幅逐年增加。其他建设用地面积自
               1990 年开始变化,呈现先减少后大幅增加的趋势,2010—2018 年动态度达到峰值 148.02%。
                   由于影响地下水位埋深及流域水均衡要素的主要为水田和城镇用地,故本文主要对这两种土地
               利用类型进行分析与讨论。对三江平原典型区 1980—2018 年五期的水田和城镇用地斑块数、斑块周
               长、斑块面积进行统计(表 4),并得到各土地类型的双对数回归分析模型与分形维数(表 5)。由于近
               40 年水田与城镇用地的 R 均达到 0.9 以上,表明这两种土地类型的面积与周长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
                                      2
               系,分形维数具有一定意义。
                   由表 4、表 5 及图 3 可知:近 40 年来,水田与城镇用地都存在较为显著的分形特征。两种土地利
               用类型的分形维数均先增大后减少,表明它们的结构先逐渐复杂,之后其结构异质性和景观破碎程
               度不断下降,各边界形状逐渐趋于平整,结构及变化趋势逐步趋于稳定。


                 — 900  —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