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0 - 2021年第52卷第8期
P. 30
度期内期望发电量最大为目标建立模型,模型的目标函数为:
ì T ü
N
F
R ( ) = max íå[P r|M å (V ,q ,V )Dt ý ] (8)
t
t
t
î r t = 1 t + 1 þ
q = f - e t (9)
t
t
区别于传统的期望发电量最大目标函数(3)分别考虑各时段预报不确定性,使得各时段期望发电
量最大,将各时段的期望发电量之和作为调度期内期望发电量最大。本文的目标函数则将调度期内
预报径流序列的不确定性看作一个整体,在优化运行方案下使目标函数的期望发电量最大。
3.2 约束条件 模型考虑的约束条件如下。
(1)水量平衡约束:
)
V t + 1 = V + (q - o - s Dt (10)
t
t
t
t
r = o + s t (11)
t
t
(2)水位约束:
Z t down ≤ Z ≤ Z t up (12)
t
| Z - Z t + 1 | < DZ t (13)
t
(3)边界约束:
Z = Z ,Z = Z (14)
1 start T + 1 end
(4)出力约束:
N t down ≤ N ≤ N t up (15)
t
(5)流量约束:
r t down ≤ r ≤ r t up (16)
t
式中: o 、 s 和 r 为 t 时段发电引用流量、弃水流量和出库流量; Z 为 t 时段初水位; N 为 t 时段平
t
t
t
t
t
均出力; Z t down 、 Z t up 分别为 t 时段初水位下限和上限,其下限通常为水库死水位,上限对应为汛期
的防洪限制水位或非汛期的正常蓄水位; DZ 为 t 时段的水位变幅上限; Z start 、 Z end 分别调度期始、
t
末水位,可以通过中长期优化调度得到; N t down 、 N t up 分别为 t 时段出力下限和上限,其下限对应水
电站保证出力,上限则表示水电站的预想出力; r t down 、 r t up 分别为 t 时段出库流量下限和上限,其下
限为下游生态流量约束,上限则受制于水库的泄流能力和下游防洪泄量约束。
4 模型求解
本节将模型的求解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对预报径流序列的级别进行划分,并拟合出不
同径流序列量级下的联合分布函数。第二阶段则是以第一阶段的联合分布为基础,制定出预报径流
序列为 F 时的最优运行方案。两阶段下求解流程图如图 3 所示。
4.1 联合分布建立 采用式(7)分析预报径流序列不确定性需要获得预报径流序列 F 的量级 F 。已
M
有研究表明径流预报不确定性与预报径流值存在联系,且随着预报径流值增长,预报不确定性随之
增加 [15] 。因此,分类结果须体现各量级在预报径流值上的区别。本文采用 K 均值聚类法对高维变量
进行分级。采用欧式距离 d ( F,F M ) 作为样本的相似性度量。K 均值聚类法的凝聚点 F 分别为各类
M
径流序列的均值,各类预报径流序列之间的区别取决于其于凝聚点之间的距离,因此随着凝聚点均
值的增加,类中径流序列的量级也会增加,可以反映预报径流值随量级增长的属性。进一步,根据
分类结果得到的各级凝聚点,采用函数(18)计算预报径流序列 F 的量级 M 。
F
é T 2 ù 1 2
d ( F,F M ) = ê êå( f - f t M ú ) ú (17)
t
ë t = 1 û
— 9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