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4 - 2021年第52卷第8期
P. 34
况,但在实际运行中无法实现。对于确定性模型而言,其计划总发电量为 6161.99 万 kW·h,高于耦
合模型计划总发电量的 6146.52 万 kW·h,且更加接近于理想方案。但确定性模型的实际总发电量为
5755.45 万 kW·h,低于其计划总发电量 406.54 万 kW·h。耦合模型的实际总发电量为 6176.71 万 kW·h,
高于其计划发电量 30.17 万 kW·h。因此,对于该典型日而言,采用确定性模型制定方案将导致发电
方采用外购电量的方式弥补不足发电量,造成经济损失;而对于耦合模型而言,其总发电量高于计
划发电量,因此不造成发电方的经济损失。假定对于发电方而言,其售电电价与购电电价相同,则
采用总发电量作为其效益指标时,确定性模型实际收益为 5348.91 万 kW·h,低于耦合模型实际收益
797.61 万 kW·h。可见,相较于确定性优化模型而言,耦合模型在该典型日能够更有效的增加发电效
益。对两者的贴近度进行对比分析,确定性优化模型计算结果的贴近度为-16.54,这表示确定性模型
的实际出力在各时段平均偏离计划出力 17.54 万 kW·h;耦合模型贴近度为-0.26,表示其实际出力在
各时段平均偏离计划出力 1.26 万 kW·h,其结果远小于确定性模型制定方案的偏离程度,因此,其运
行风险(弃水或出力不足风险)远低于确定性模型。
表 5 各方案实际发电量与贴近度
方案名称 计划总发电量/(万 kW·h) 实际总发电量/(万 kW·h) 贴近度
理想方案 6176.69 6176.71 1.00
确定性模型 6161.99 5755.45 -16.59
耦合模型 6146.52 6176.71 -0.26
为了进一步分析,图 5 给出了两种优化模型计算的出力过程与实际出力过程。由图 5 可知,采用
确定性模型制定优化运行方案时,其实际出力过程与计划出力过程偏离较大,而耦合模型的实际出
力过程与计划出力过程偏离较小,这与贴近度指标的分析结果相同。就确定性模型而言,其在时刻
0-18 的实际出力值均小于计划出力值;结合图 4 中确定性模型的水位过程进行分析,时刻 0-18 的水
库水位处于抬升趋势且其计划出力并未达到预想出力,由于实际来水小于计划来水,导致时段的可
用水量减少,因此各时刻实际出力小于计划出力;而对于时刻 18-24 而言,时刻 18-24 的水库水位处
于下降趋势,各时刻可用水量为各时刻来水与水库蓄水,可用水量较高,各时刻均能达到预想出力
且有弃水。当实际来流小于预报来流时,实际泄流量减少、发电水头增加,出力增加。对于耦合模
型而言,时刻 0-20 水位处于上升趋势,当实际来流大于预报来流时,时刻 0-20 可用水量增加,实际
出力增加。其时刻 0-24 实际出力增加原因与确定性模型原因相同。
(a) 确定性模型 (b) 耦合模型
图 5 各模型计划出力过程与实际出力过程对比分析
对于期望值模型而言,其实际运行效果通常表现长期计算结果的统计均值上。因此,为进一步
验证所提理论的有效性,本文选取 2016—2018 年共 300 场量级 3 下的预报径流序列,分别采用确定性
模型和耦合模型编制运行方案,并与理想方案进行对比,对不同方案下的实际效益和运行风险进行
分析,计算结果如图 6 所示。
— 9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