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1 - 2021年第52卷第8期
P. 61

t + T  i,off  - 1
                                                      x +    å   y λ,t  ≤ 1                           (30)
                                                       i,t
                                                            λ = t + 1
                                                         T
                                                         å  y ≤ N  max                                (31)
                                                                  open
                                                            i,t
                                                         t = 1
                  (9)机组出力约束:
                                                        0 ≤ p ≤ u i,t - i                             (32)
                                                                    p
                                                             i,t
               式中:V 、V    t+1 分别为电站在时段 t 和 t+1 的库容,m ;I 为电站在时段 t 的入库流量,m /s;Q 、q                      t loss 分
                                                                                             3
                                                             3
                                                                 t
                      t
                                                                                                   t
               别为电站在时段 t 的出库流量、弃水流量,m /s;i 为电站机组的编号;R 为机组数量;q                                  i,t  为机组 i 在
                                                       3
               时段 t 的发电流量;Z 为电站在时段 t 的末水位,m;Z 为电站在时段 t 的尾水位,m;h                                i,t 为机组 i 在
                                                                 d
                                                                t
                                  t
               时段 t 的平均水头,m;Z 为电站在时段 t 的末水位,m; Z ˉ 、 Z 分别为电站上游水位上下限,m;Q                                   t
                                                                        -
                                      t
               为电站在时段 t 的出库流量,m /s; Q ˉ 、 Q 为电站最大出库流量和最小出库流量,m /s;p                              i,t 为机组 i
                                           3
                                                                                            3
                                                    -
                                     -
               在 t 时段的出力,MW; p 为机组 i 的最大出力,MW; f ( ) · 为水库的水位-库容关系曲线; f ( ) ·
                                       i
                                                                    ZV
                                                                                                        d
                                                                                                       Z
               为尾水位-泄量关系曲线; f ( ) · 为机组 NQH 曲线;u               i,t  为机组 i 在时段 t 的开停机状态变量,0 表示停
                                         qh
               机,1 表示开机;y       i,t 为机组 i 在时刻 t 的启动操作,1 代表开机;x             i,t 为机组 i 在时刻 t 的关闭操作,1
               代表停机;E        为给定的电站总发电量,MWh;T 为总时段数; T                         、T     分别代表机组 i 最小开
                           total                                            i,on   i,off
               机、停机持续时间; N          open  代表日内最大开机次数。
                                    max
               3.3  模型求解      上述目标函数不具备无后效性,因此无法使用动态规划算法求解,而混合整数线性
               规划对非线性化因素的线性化方式要求很高,进行线性分段时会大幅增加变量和约束数量,很多时
               候难以兼顾计算效率与结果精度。因而,本文采用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MINLP)进行求解,采用多
               项式函数近似描述非线性关系,能够有效减少总变量和总约束数量,同时保持较高的结果精度。具
               体处理方法如下:前述约束条件中,仅有式(20)(21)(25)不具备明确的函数关系,需对其进行拟合
               得到相应函数关系式,根据参考文献[21],水位库容关系曲线和尾水位泄量关系曲线均为二维曲
               线,可采用 4 次多项式进行拟合,得到式(33)和式(34);机组出力函数为机组出力和发电流量、发电
               水头的三维曲线簇,在三维坐标轴体系中表现为复杂的三维曲面,因此将出力描述为发电流量与水
               头的二次非线性函数,即式(35);而由于式(35)在发电流量为 0 时出力不为 0,因此利用开关机状态
               变量 u i,t 将其转化为式(36)。具体公式如下:
                                                Z = a + a V + a V  2  + a V + a V  4                  (33)
                                                                      3
                                                         1 t
                                                  t
                                                                    3 t
                                                                          4 t
                                                              2 t
                                                     0
                                                Z t d  = b + b Q + b Q + b Q + b Q t 4                (34)
                                                                       3
                                                                 2
                                                                 t
                                                           t
                                                                       t
                                                                           4
                                                                     3
                                                              2
                                                      0
                                                         1
                                           p = β + β h + β h q + β h + β q + β q  2                   (35)
                                                                     2
                                            i,t
                                                                         4 i,t
                                                               i,t
                                                                     i,t
                                                                                5 i,t
                                                            i,t
                                                      i,t
                                                 0
                                                                   3
                                                    1
                                                          2
                                         p = u ( β + β h + β h q + β h i,t ) + β q + β q  2           (36)
                                                                       2
                                                                                  5 i,t
                                                       i,t
                                                                            4 i,t
                                                                i,t
                                                              i,t
                                          i,t
                                              i,t
                                                            2
                                                  0
                                                                     3
                                                      1
               式 中 : a 、 b 为 常 数 ; a(i=1, 2, 3, 4)、 b(i=1, 2, 3, 4)为 四 次 多 项 式 函 数 系 数 ; β 、
                       0   0            i                   i                                            0
                                  )
               β (i = 1,2,3,4,5 分别为常数和二元二次函数系数。
                i
                   经上述处理,所有约束均可用明确的函数关系式描述,这种情况下可直接利用 LINGO 全局最优
               求解器 (Global Solver) 进行优化求解。Global Solver 的主要求解思路为:(1)以分支定界法为核心,
               通过划分可行域将原问题分解为一系列子问题;(2)对子问题进行凸化、线性化从而构建一个紧缩的
               凸包络,并采用成熟线性规划算法求解松弛子问题;(3)遍历所有子问题(相当于遍历原问题的所有
               可行域),求得的最优解即为全局最优解。详细的求解原理和流程可参考文献[22]。
               4  实例分析
               4.1  输入参数      以某水电站参与省级电网调峰进行模型验证。该电站安装 9 台机组,单机最大装机
               容量为 770 MW,过流能力 430.5 m /s,最小开停机持续时间为 4 h,日内最大开停机次数为 2 次。给
                                              3
                                                                                               — 941  —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