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6 - 2022年第53卷第1期
P. 106

约束、单方体积约束、原材料用量及比率约束与目标函数值约束 4 类,前两者属于等式约束,后两者
               属于不等式约束。其中,映射关系约束即是配合比-抗压强度关系式,该关系以训练好的随机森林模
               型表达。单方体积约束(以 1 m 计)则由下式表征:
                                          3
                                                              7
                                                         CV = å  q i  = 1                              (4)
                                                             i = 1 u i
               式中:CV 为 HPC 中各材料组分的总体积;u ,i = 1,2,,7依次为水泥、高炉矿渣、粉煤灰、水、
                                                       i
               减水剂、粗骨料和细骨料的密度。
                   不等式约束条件源自设计规范或以往经验对原材料用量、相关参数比率和各项性能指标的最
               大、最小值的若干限定,采用下式统一表征:
                                                   ìQ ≤ Q ≤ Q
                                                   ï  l       u
                                                   ï R ≤ R ≤ R
                                                   ï  l       u
                                                   ï
                                                   í CCS 28,l  ≤ CCS ≤ CCS 28,u                        (5)
                                                   ï            28
                                                   ïMPC ≤ MPC
                                                   ï           u
                                                   ï
                                                   î CDE ≤ CDE u
                                                ]
               式中:Q = [q ,q ,q ,q ,q ,q ,q ;Q 、R 和 CCS            分别为各材料组分、相关参数比率和 28 d 抗
                          1  2   3   4  5   6   7   l   l      28,l
               压强度的允许下限值;Q 、R 、CCS              28,u 、MPC 和 CDE 分别为各材料组分、相关参数比率、28 d 抗
                                      u
                                          u
                                                          u
                                                                 u
               压强度、单方生产成本和碳排放量的允许上限值。
               3.3  模型求解方法        对于不同的混凝土配合比,单方 HPC 所产生的碳排放量会有较大差异,同时由
               于各组分之间的交互影响,使得 HPC 的力学性能与生产成本也会大不相同。在许多情况下,28 d 抗
               压强度最大化、单方成本最低化与碳排放量最少化 3 个目标甚至存在冲突,难以找到一个解使得所有
               目标同时达到最优。因此,如何在保证 HPC 抗压强度达到设计要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
               成本,减少碳排放量将是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多变量联合优化问题。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利用自
                                                                                                [34]
               适应进化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adaptive evolutionary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AEPSO) 求解上述
               数学模型。
                   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MOPSO)因寻优能力强、收敛速度快和设置参数少等优点,同时一次运
               行可得到多个解,且能逼近非凸或不连续的 Pareto 最优前沿,因而被认为是求解多目标优化问题最具
                                                              [35]
               潜力的方法之一。本文选用的 AEPSO 在传统 MOPSO                     的基础上做了如下改进:(1)采用非支配排序
               策略和动态加权法选择最优粒子,引导种群飞行,以提高 Pareto 解的多样性;(2)运用自适应惯性权
               重来提高全局搜索能力;(3)当种群的搜索能力减弱时,利用变异操作来引导粒子群跳出局部最优。
               通过实例验证,AEPSO 能够在保证优化解多样性的同时具有更好的收敛性和稳定性。此外,为了使
               AEPSO 能够求解带约束的多目标优化问题,本文采用罚函数法来处理模型约束条件,其基本原理和
               实现过程详见文献[36]。
               3.4  配合比智能优化设计流程              基于上述配合比试验数据库与多目标联合优化数学模型(含目标函数
               及约束条件体系)的构建,提出了多目标需求下的 HPC 配合比智能优化设计方法,其实施流程(见图
               2)包括以下步骤。
                  (1)步骤 1。根据工程建设对 HPC 配合比设计的多目标需求(即力学性能、经济性和环保性),确
               定设计变量 Q 和约束条件,同时建立单方生产成本和碳排放量的目标函数。
                  (2)步骤 2。利用训练集构建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 28 d 抗压强度预测模型,并用测试集对建立的
               随机森林模型进行误差分析,若不满足精度要求,则需增加试验数据量,重新训练模型;若满足要
               求,则直接作为力学性能的目标函数。
                  (3)步骤 3。从当前配合比试验数据库中筛选出满足约束条件的所有配合比,记为{ }                                     m  。
                                                                                             Q
                                                                                               1
                                                                                              i
                                                                                                i = 1
                  (4)步骤 4。采用 AEPSO 算法求解 HPC 配合比多目标联合优化数学模型,获得的 Pareto 前沿即是
               优化设计出的候选最优配合比,记为{ }                  n  。
                                                 Q
                                                   2
                                                  i
                                                    i = 1
                                                                                                — 101  —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