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1 - 2022年第53卷第10期
P. 81

u    4
                                                     
                                                      =    1<d ≤10                                     (2a)
                                                    ω d        
                                                     u
                                                      
                                                        = 0 .4 d >10                                  (2b)
                                                      ω        
              式中 d 为无量纲粒径。Bagnold和 VanRijn的研究成果给出了泥沙悬浮的临界条件,考虑了紊动悬浮
                    
              作用对泥沙运动的影响,但仅能粗略判断一定条件下水槽泥沙能否进入悬浮状态,在定量描述泥沙颗
              粒扬动状态时相互出入较大。
                  国内学者试按照河流动力学原理,建立泥沙的扬动流速公式。沙玉清                                 [5] 认为扬动流速的影响因素
              有粒径、沉速、泥沙容重和水流容重等,以运动形式类比的方式,通过假定扬动作用力系数为沉速阻
              力系数的函数关系,建立泥沙扬动流速计算公式:
                                                           -
                                                          γ s γ  0.4  0.2 0.2
                                                V= 280  (  γ  gd )  ω R                                 (3)
                                                 f 槡
                                         为泥沙容重;γ为水流容重;g为重力加速度;d为泥沙粒径;R为水力
              式中:V为泥沙扬动流速;γ s
                      f
              半径。
                  窦国仁    [13] 通过全沙模型相似律,以他的泥沙起动流速公式为基础,进一步根据模型泥沙与原型泥
              沙的悬浮相似条件,建立泥沙扬动流速公式:

                                       ( [   h     γ s γ             h     γ s γ     gh δ + ε k ]
                                                   -
                                                                           -
                                                                      )
                                              )
                                                               (
                            V= max  1 .5ln11 K s 槡 γ  gd,0.408ln11  K s 槡  γ  gd + 0 .19  d             (4)
                             f
              式中:h为水深;K为河床糙度,当 d ≤0.5mm时,K= 0.5mm,当 d>0.5mm时,K = d;δ 为与沙粒
                                                                                            s
                                                               s
                                s
                                                 - 4              3  2
              缝隙大小相关的特征厚度,δ = 0.21 × 10 cm,ε k            = 2.56cm ?s。
                  张罗号    [14] 克服了传统含沙量垂线分布表达式的缺陷,使用悬浮指标刻画颗粒扬动临界状态,建立
              扬动流速计算公式:
                                                                   1
                                                            A 65 h  6
                                                    V= 3 .52   ( )  ω                                   (5)
                                                     f          d
                                                             g
                                                            槡
              式中 A 为 d (级配曲线上小于该粒径的沙粒重量占总重量的 65%)作为代表粒径相对应的摩阻系数,
                    65   65
              可采用文献[15]中的公式计算。
                  罗诗琦    [8] 根据悬浮指标与相对水深的关系,通过分析泥沙扬动的临界状态,建立泥沙扬动流速计
              算公式:
                                                         -
                                                  0.24γ s γ   0.867 d 1.6  h  1?6
                                               V=    ( )          0.734( )                              (6)
                                                           g
                                                f                     d
                                                   槡 g  γ       ν
              式中 ν 为水流运动黏滞系数。
                  由于泥沙扬动的判断标准难以统一,且受测验手段的限制,目前没有公认的泥沙扬动流速实测数
              据,尚不能直接验证各家扬动流速公式的计算精度。
                  泥沙输移特性方面,有学者针对黄河的高含沙特性,研究了高含沙水流的输移特性。如文献[16]
              通过理论分析,研究了黄河高含沙水流 “多来多排” “揭河底” 等复杂规律,并以概化的宽浅断面,
              揭示出高含沙洪水沙峰明显超前异常现象的原因,亦即滩槽并存的复式断面形态是形成 “洪峰增值”
              现象的必要条件。主槽漫溢后,大量漫滩水流造成洪水推进速度不同步,滩地流速远小于深槽流速,
              而且深槽由淤变冲而形成窄深河槽后,深槽流速明显增加,位于深泓的这股富含泥沙的浑浊泥流将一
              路领先,把位于浅槽和低滩的水流远远地抛在后面。还有不少学者基于数学模型研究了泥沙的输移特
              性。如张红武和吕昕          [17] 根据泥沙的输移特性修正了数学模型中的泥沙运动方程;程晓陶等                               [18] 利用仿
              真模型研究了黄河下游河道水沙运动;钟德钰等                       [19] 利用游荡型河流的平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研究了河
              流的泥沙运动;李肖男等            [20] 利用三维模型研究了黄河下游河道治理前后的泥沙冲淤特性;贺莉等                                [21]
              利用吴堡—潼关河段数学模型研究了洪水的非恒定流不平衡输沙问题;申红彬和吴保生                                          [22] 改进了可根

                                                                                                   2
                                                                                              —   1 1 9 —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