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6 - 2022年第53卷第10期
P. 86

[1 - 4.2 S(0.365 - S)]                           (10b)
                                               κ = κ 0     槡  V        V
                       = 0.4 ,为清水卡门常数;S为体积含沙量。
              式中:κ 0                           V
                  按照近些年黄河汛期洪水流量减小一些的花园口水沙
                                              3
              资料(资料范围流量 Q = 258~1600m ?s;平均流速 V = 0.48~
              1.55m?s;水面宽 B = 305~878m ;h = 1.12~1.19m ),使用
              式( 10a)计算发现黄河下游粒径小于或等于 0.025mm的泥
              沙,基本都 是 冲 泻 质,这 部 分 泥 沙 在 汛 期 基 本 被 形 容 为
              “一泻千里,穿堂而过”           [32 - 33] 。因此,使用修正后的 惠遇
              甲和胡 春 宏 方 法 首 先 点 绘 了 花 园 口 站 流 量 与 粒 径 d为
              0.025mm泥沙的悬移百分比 P 的关系(见图 2),图中细
                                          ss
              颗粒点群关系较乱,跟冲泻质的运动特性有关,但仍能看
                                                                           图 2 花园口站粒径 0.025mm泥沙的
                               3
              出流量大于 2000m ?s后,d为 0.025mm泥沙的悬移百分
                                                                              悬移百分比 P ss 与流量的关系
              比 P 可达 60%~100%,与按床沙质与冲泻质泥沙分界粒
                  ss
              径公式判定的黄河下游床沙质与冲泻质泥沙分界粒径( 0.025mm)相符,同表 4代表的花园口实测床沙
              级配资料中很少出现的情况也较为接近,表明本文上述对惠遇甲和胡春宏表达式修正后的方法符合实
              际,用来研究黄河下游汛期泥沙输移特性是可靠的。
                  此外,考虑到泥沙悬移百分比 P ,应该跟扬动概率与扬动临界流量 Q 有关(当流量大于等于同扬
                                                                                  ss
                                               ss
              动流速对应的 Q 时,某一粒径级下的泥沙才可呈悬移运动状态)。在局部动床模型试验中观察到,确
                             ss
              实存在一个与扬动流速对应的扬动临界流量 Q 。引入这个概念后发现,随着 Q - Q 的增加,泥沙悬移
                                                                                         ss
                                                        ss
              百分比 P 越大,结合图 2中的点据进行归纳,基本遵循如下形式:
                      ss
                                                     P = a(Q - Q ) m                                   (11)
                                                       ss  ss    ss
              式中:m为输沙指数;a为扬动概率系数,系与同某一粒径级下泥沙由静止或推移运动转为悬移运动
                                    ss
              概率大小相关的系数,其值随着粒径的增大而减小。
              3.2 花园口站汛期泥沙输移特性 采用花园口站(位于游荡型河段)2006—2017年汛期(7—10月)数
              据,计算不同粒径级下的希尔兹数,再使用修正后的惠遇甲和胡春宏方法计算出泥沙悬移百分比 P 。
                                                                                                         ss
              花园口站 2006—2017年汛期非漫滩情况下流量与泥沙悬移百分比 P 的关系如图 3所示。
                                                                            ss
                  对图 3中的点群与式(11)进行比较,结合实测资料分析发现输沙指数 m跟河段床沙中值粒径 D
              成正比。花园口站冲淤平衡条件下床沙中值粒径 D为 0.1mm,输沙指数 m约等于 5D(单位为 mm),
              故公式形式变为:
                                                     P = a(Q - Q ) 5D                                  (12)
                                                      ss  ss    ss
                  由图 3可知,花园口站不同粒径下泥沙悬移百分比 P 均先随流量的增大而增大,增长速率呈现出
                                                                  ss
              先快后慢的现象,即后期增长缓慢,说明泥沙悬移百分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继续增加变得相对困
                                                                     3
              难  [3,24] 。粒径为 0.0375mm的细颗粒泥沙当流量大于 2000m ?s时,大部分呈悬移形式输移,说明该粒
              径级泥沙所受重力作用小,在水流紊动扩散作用较强时运动随机性较强,规律性变差。粒径增加后重
                                                                                     3
              力作用逐渐增加        [24] ,泥沙基本遵循相近的输移规律,在流量小于等于 2250m ?s时,P 与流量呈幂函
                                                                                             ss
                                       3
              数关系,当流量大于 2250m ?s后,P 变幅较小。粗颗粒泥沙在流量不大时多位于床面附近,受边界及
                                               ss
                                                                      3
              其紊动随机性强的影响,运动规律稍显散乱。流量大于 2000m ?s后的大流量情况下,粒径 0.075mm的
              泥沙以悬移形式运动的比例约为 40%,粒径 0.175mm的泥沙以悬移形式运动的比例约为 30%,粒径
              0.375mm的泥沙以悬移形式运动的比例约为 15%。总的来看,某一粒径下泥沙悬移百分比 P 与流量
                                                                                                    ss
              存在的函数关系,基本遵循式( 12)描述的规律。
              3.3 利津站汛期泥沙输移特性 使用利津站(位于限制性弯曲型河段)2006—2017年汛期数据,计算
              不同粒径级下的希尔兹数和泥沙悬移百分比 P 。利津站该期间汛期均没有漫滩,流量与泥沙悬移百分
                                                        ss
              比 P 的关系如图 4所示,点据相较于花园口站的更为集中,更能遵循式(12)描述的变化规律(利津站
                  ss
                     2
                —  1 2 4 —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