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3 - 2022年第53卷第12期
P. 43
隆庆五年(1571年)正月十六日正式开工,大治邳睢决河,主要工程在邳州上下曲头集至直河口
一带,两岸工区长达 300余里,工程甚大,取土又远,其间又遇暴风骤至,春水猛发,吕梁以下,一
望弥漫,平地水深五尺,茫无畔岸,河湖莫辨,又冲开决口 43处。当时潘季驯正患背疽,仍然裹创
而出,督率从容,抚慰有加 [7]15 。在工程十分危急之际,潘季驯乘艇巡河,亲守筑口。由于风急浪大,
他所乘小船几乎沉没,因挂在树梢上才得以脱险 [8]544 。
经过 5万多民工 3个多月苦斗,到六月,工程基本告竣。共浚匙头湾以下正河 80余里,筑缕堤三
万余丈,尽塞诸决口,故道渐复,运道遂通,“出官民之舟於积淤者以万数” [9]389 。八月初,潘季驯又
前往巡视邳睢河段两岸新工及河情水势,并 “细访每岁河决之由” [10]21 。
他总结这次治河经验时说:“黄河之患,何代无之?然筑堤修岸,以防之于未患只先;塞决开渠,
以复之于既患之后。治法不惟两端”。“拦束归槽惟兹一堤”。“欲图久远之计,必须筑近堤以束河流,
筑遥堤以防溃决,此不易之定策也。” [3]79 这是潘季驯第二次主持治河得出的重要结论。
在邳睢河工基本完成后,朝廷派人去现场调查潘季驯治河实况,回报一些诬陷不实之词。于是于
隆庆五年( 1571年)十二月,潘季驯 “奉旨闲住”。他的第二次治河,就此结束。任期恰好一年。
1.3 提出以河治河,以水攻沙,“蓄清刷黄” 和 “治河之法,当观其全” 的治河方略,以及治理以清
口为中心的黄淮运交汇地区的全面规划 潘季驯第三次主持治河时间从万历六年(1578年)二月至万
历八年十二月,其治绩范围参见图 3—4。
图 3 潘季驯三任总河规划的主要工程示意
潘季驯首任总河,其活动范围的治绩主要在徐州以上的徐沛至邳州之间。到三任总河时,清口及
其以下至海口问题已十分突出,治河活动主要以清口一带为中心,涉及黄淮下游的主要地区。由于他
已有前两次治河的经验,又由于朝廷当权者张居正的支持,他第三次担任总河是历次任期中最有成就
的一次。他针对黄淮运交叉的复杂格局,在上自徐州、下至海口的广阔地区,大胆实践了他以河治
河、以水攻沙的一系列方针和措施,在理论和实践上,这一时期都建树最多。束水攻沙、以清刷黄,
治理黄淮下游的全面规划,这些著名治河思想和双重堤防建设的系统堤防规划都形成于这一时期。
潘季驯二任总河时被罢官,到第三次出任总河之职,六七年间,又经历了朱衡、万恭、傅希挚、
李世达、吴桂芳等五任河官。面对严重河患,治河官员与漕运官员之间发生了重大意见分歧。当时朝
廷主事的张居正推荐具有两次治河经验的潘季驯出来主持治河,并兼管漕运,以便河、漕事权统一,
有利于解决河、漕纷争问题。
万历六年( 1578年)二月,朝廷给潘季驯的敕谕中说:“尔谙习河道,素有才望,特兹重任” [11]26 。
同年四月,潘季驯由其副手江一麟陪同,抵达淮阴,然后率领河道诸官巡视踏勘。由于淮水自高堰决
口而东,黄水自崔镇决口而北,使得桃源至清河 90余里间黄河河道只剩一沟之水,人可徒涉。黄淮
4
— 1 3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