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6 - 2022年第53卷第12期
P. 46
半身不遂。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四月十二日,这位在中国河工史上写下重要篇章的杰出治河专家,
便悄然离开人世,享年 75岁。
2 潘季驯治河的杰出贡献
潘季驯在长期治河实践中,在处理纷繁复杂的河工问题中,认真研究和吸收前人的治河经验、成
果,特别是黄河水文泥沙特征、水沙关系特征的认识成果以及堤防工程建设和管理经验;认真向沿河
有经验的群众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细访每岁河决之由”;认真积累和总结自己丰富的治河实践经验,
进行深入的综合思考分析,形成一个个解决各类治河问题的措施和方案。这些措施和方案又经过一次
次实践的检验、总结、完善,逐步形成了他的治黄思想体系和堤防工程建设管理体系。
潘季驯关于治河的意见、办法,首先反映在他的河工奏疏中。随着治河实践的深入,处理问题愈
多,奏疏内容也愈丰富,到他四任总河离职时,他关于治河给朝廷的奏疏已有 200多道。这是他担任
河官 12年(前后跨 27年)呕心沥血的结晶,奏疏的内容包罗万象,从堤工技术到治河行政,从总体规
划到一闸、一坝、一条制度的规定,几乎所有河工问题的解决过程,都反映在他的奏疏中。万历八年
(1580年)潘季驯的属下把他的河漕奏疏和别人的赠言汇编成集,取名 《宸断大工录》,共十卷。这便
是潘季驯的第一部河工书。后来,潘季驯以此书为基础,概括了新的内容、新的认识,于万历十八年
(1590年)类辑成编,名曰 《河防一览》。《河防一览》 中只收录了潘季驯 200多道河漕奏疏中的 46
道,而首任和二任的奏疏一道也没收入,由此可见潘氏治河思想的发展变化,他自己也认为三任总河
以后的奏疏比较能代表他的治黄主张和思想体系。
研究潘季驯治黄实践的全过程,研究他的 《总理河漕奏疏》 和 《河防一览》,研究历史上人们对
他的评价褒奖,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潘季驯在治河史和中国水利史上的杰出成就及其重要影响,主
要是他的治河思想四大成果,治河实践四大贡献和一个鲜明的实践特征。
2.1 治河思想四大成果
2.1.1 黄河治理,必须抓住黄河水少沙多、暴涨暴落的基本特征 他的这一思想,促进了治黄思想的
根本转变。潘季驯之前,治河方针总是以治水为单一目标。大禹 “疏九河”,是为分水势,消洪水。
后来堤防兴起,也是为了挡洪水。从汉代到宋代,对泥沙问题严重性和泥沙淤积规律有了较深刻认
识,但从治理思想和工程措施上,仍然只是主张筑堤防洪和分泄洪水,没有和解决泥沙问题联系起
来。元代在治河方略上有较系统整理,分析总结了前人疏浚塞三条措施,但立脚点仍然是 “分流杀
势”。到了明代,潘季驯之前,各种主张都是强调分流,包括较有治绩的白昂、刘大夏、刘天和等人,
虽然看到了河床的容蓄能力问题,但也只是从 “分流杀势” 来解决洪水问题,而在治理方针和措施上
忽视了黄河多沙的特点。潘季驯则反复强调 “黄河自兰州以下,水少沙多”,黄流最浊,以斗计,沙
居其六,“水分则势缓,势缓则沙停,沙停则河塞”。从黄河多沙善淤特点出发,他坚决反对黄河分流
治理的主张,坚持实行 “筑堤束水,以水攻沙” 的方针,提出了 “以淮敌黄,以清刷浑” 的思想,
提出了 “放水淤平内地” “淤滩固堤” 的措施,把治黄方略落脚到抓住黄河多沙这个重要特征上。
2.1.2 提出解决黄河泥沙问题的三大举措 首先是 “束水攻沙” 理论及其工程措施。参见图 5所示。
潘季驯在总结前人认识的基础上,加 以系 统完善
发展。以水刷沙的思想,产生于西汉的张 戎,明代万
恭也有倡导。但真正形成系统完善理论是潘季驯,他
提出了 束 水 攻 沙 的 理 论 并 加 以 大 力 实 践。他 阐 述 说:
“筑堤束水,以水攻沙,水不奔溢於两旁,则必直刷乎
河底,一定之 理,必 然 之 势。” [24]62 这 就 是 人 们 所 熟 悉
图 5 遥堤缕堤示意
的 “束水攻沙” 理论基本表述。
束水攻沙的最初阶段是单重缕堤束水。用缕堤束水,缩窄河床断面,增大水流速度,提高水流挟
沙能力,解决河床泥沙淤积问题。这是 “束水攻沙” 的基本含义,是束水攻沙实践的初级阶段。当洪
3
— 1 4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