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9 - 2022年第53卷第12期
P. 49

2.1.3 提出以治理清口或洪泽湖枢纽工程为中心的黄淮运工程全面规划 潘季驯在治河史上的又一重
              大理论贡献或治河思想的又一个重要特点,或者说科学合理之处,是他对治理以黄、淮、运交会的清
              口(或洪泽湖枢纽工程)为中心的黄河淮河下游有一个全面规划,对兴利除害有一个综合考虑。他面对
              的是三河交会的复杂格局,因而他的治理思想和措施,总是把三者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既看到它们
              各自的区别,更重视它们彼此的联系和制约。他治理黄淮下游的全面规划,首先反映在他的 《两河经
              略疏》,以后又不断对这一思想进行了阐述和发展。这标志着 16世纪中叶,我国跨流域的大型水利工
              程建设规划思想已具备较高水平。尤其是河、湖、漕三者平交,清、浊河流平交工程的规划与治理,
              在五百年前应该是世界级挑战,至今恐怕也少有匹敌的类似工程。潘季驯的规划思想,在世界河工史
              和水利史上也是一大贡献。参见图 10所示。他这一规划思想主要内容是:
                  ( 1)治河之法,当观其全,这是 “规划” 的根本指导思想。































                                                   图 10 潘季驯治黄思想示意

                  在潘季驯之前,治理黄河多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东支西捂,不得要领,并且常把黄淮下游各
              种问题孤立起来,甚至对立起来看待。或者只顾漕运不治黄河,知其果而不知其因;或者只见淮河而
              不视黄河,知其一而不知其二;或者只为上游而不顾下游,利此而害彼;或只图一时而不虑久远,敷
              衍塞责,虚应故事。即便明代几个小有治绩者,如刘大夏、刘天和、朱衡、万恭等人,他们在规划思
              想上也远不如潘季驯那么全面、合理和周密。
                  潘季驯提出:“治河之法,当观其全。”                 [30] 从这一观点出发,他把治河与治漕、治河与治淮、治河
              淮与治海口、兴利与除害,通盘考虑,统一规划,从而收到了较好效果。他说:“通漕于河,则治河
              即以治漕;会河于淮,则治淮即以治河;会河、淮而同入于海,则治河淮即以治海。” 这就是潘季驯
              治理黄、淮下游,解决黄、淮、运交会复杂问题的总体规划思想或指导原则,也是洪泽湖水利枢纽建
              设的规划思想和指导原则。
                  ( 2)兴利目标的综合考虑。潘季驯治理黄、淮下游的全面规划,核心问题是对兴利与除害目标的
              综合考虑,正确处理治河与治漕、治河与治淮的关系。
                  明初自宋礼开通会通河,特别是弘治以后,朝廷上下都是把漕运放在首位,治黄必须服从保漕。
              在重漕运而不重治黄河方针指导下,黄河问题日益严重,到嘉靖末年,徐州上下已是一团糜烂,结果
              漕运也大受其害。因此,如何正确处理治黄与治漕、兴利与除害的关系,是当时朝廷和河官面临的头
              等大事,也是决定黄、淮、运治理效果的关键所在。
                  潘季驯坚决反对只治漕而不治黄的主张,认为应当从因果关系的本质上来处理治黄与治漕、兴利

                                                                                                   4
                                                                                              —   1 4 1 —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