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9 - 2023年第54卷第2期
P. 109
灌区输配水系统的时变性、多分水口特性使其控制难度更大。
针对系统的时变性需要自适应控制( AdaptiveControl,AC)算法 [19] 。已有研究主要是对控制器的
参数添加自适应律使其适应系统的时变性 [20 - 23] ,也有学者利用观测数据辨识模型参数,使渠道控制模
型更接近真实系统 [24] 。大型灌区干渠两侧分水口普遍较多,对水流过程影响较大,但现有研究多以大
型调水工程渠道或小型灌溉工程渠道为主,前者分水口较少,后者渠池长度较短,对不同取水口的位
置差异性不敏感,往往将一个渠池内的分水口合并考虑,在渠池长度较长、分水口分散度较高时,此
类近似具有一定局限,相关问题鲜有深入的研究。在水联网灌区中,分水口均设有测控一体化闸门,
可提供实时观测的水流数据,为自适应控制和预测控制提供了数据支持。
本文以宁夏西干渠灌区为例,建立可依据观测数据序列进行在线系统辨识的全渠系控制模型,设
计了具备自适应优化能力的预测控制器,也即自适应预测控制( AdaptivePredictiveControl,APC)算
法,并对其控制性能进行模拟验证。
2 灌区输配水系统控制模型及算法
以节制闸为代表的控制结构,可将渠道系统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多个渠池单元,在自动控制设计
中,常将描述渠道水 流的 圣维 南方程 一定范 围内做线 性 化 处 理,Schuurmans等 [25] 提 出 的 积 分 时 滞
(IntegratorDelay,ID)模型是以设计工况为稳定解,将变量系数常数化后得到的线性化近似模型。如
图 1所示,模型中均匀流区水深相等,回水区水面为水平面,在渠池水流变化不大时,该模型适用性
良好。表达式如下:
dy(t) 1
out
in
out
= [Q (t - τ ) - Q (t) - q (t)] (1)
dt A b
式中:y(t)是回水区的水位偏差,m,即回水区水深 h(t)与 目 标水 深 h(t)的 偏 差值 h(t) - h(t);
s s
3
out
in
3
out
Q (t)为上游控制结构的下泄流量,m ?s;Q (t)为下游控制结构的下泄流量,m ?s;q (t)为总取水
2
3
流量,m ?s;A为回水区水面面积,m ;τ 为渠首流量变化传播到回水区所用的时间,简称为迟滞时
b
间,s。
图 1 渠池的积分时滞模型示意图
灌区中的各个渠池之间并非完全独立,渠池以串联、并联形式耦联时水力联系分别如下:
out
in
Q (t) =Q (t) (2)
i
i + 1
in
in
out
Q (t) =Q (t) + Q (t) (3)
i i + 1 i + 2
式中 i为从最上游渠池开始计数的第 i个渠池。基于式(1)对系统离散化处理如下:
y(k + 1 ) - y(k) 1 in out out
= [Q (k - k) - Q (k) - q (k)] (4)
Δ t A b τ
式中:Δ t为离散控制下的时间步长,也即相邻两次控制动作的时间间隔;k= τ ? Δ t,为离散控制下的
τ
迟滞时间步长。将式(4)向前移动一个时间步长,与原式相减,移项整理得到:
— 2 3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