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7 - 2023年第54卷第5期
P. 77
式中:d为环单元 m的内圆直径;ρ 为水的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H为结点 i处的水头值;H为结点
m i j
j处的水头值。
写成矩阵形式为:
3 3
π dδ ρ g π dδ ρ g
m
m
-
12 μ l 12 μ l H i q i
=
3 3 H { } {} (13)
π dδ ρ g π dδ ρ g j q j
m
m
-
12 μ l 12 μ l
线性相加所有环单元的渗透系数矩阵即可求出总的渗透系数矩阵。对于环单元模型,需对其可行
性予以验证,并分析计算精度。基于定水头边界法,采用两种方法对环单元模型进行验证:( 1)利用
环单元模型计算实例裂隙岩体的渗透张量,与现场压水试验校核过的结果比较,若相差不大,说明环
单元模型是可行的;( 2)比较面状流模型与环单元模型的结果,可确定环单元模型的精度。定水头边
界法是数值模拟的普遍方法,指的是:在研究域的 x方向边界面处施加定水头 H、H,其余边界施加
1 2
梯度水头,由于裂隙在研究中是呈空间分布的,故需在 y和 z方向上重复上述操作(图 5)。每组中各
边界在施加水头后能得到 6个面流量值,三组共 18个,再由式(14)可计算渗透张量 [28] 。
图 5 模型的边界条件平面视图
1
0 0
J x
k k k q q q
xz
xy
xx
xy
xz
xx
1
k k k =q q q 0 0 (14)
yx yy yz yx yy yz
J
y
k zx k k q zx q zy q
zz
zz
zy
1
0 0
J
z
式中:k和 q分别为渗透张量和渗流量在 j方向渗透坡降下产生的 i方向分量;J为 i方向的水力坡降
ij ij i
H - H 2
1
( J= ,其中 L为研究域立方体的边长)。
i
L
2.3 程序设计 编制裂隙网络有限元 C ++ 程序 FNTDSM 进行渗流计算,程序主要功能和流程(图 6)
如下:
( 1)在研究域和生成域内生成三维裂隙网络;
(2)删除路径搜索中所有对渗流稳定无作用的全部裂隙,大量节省求解规模,优化算法方程,极
大地减少了计算时间;
(3)对各结点和各单元进行编号,储存和输出裂隙网络的相关信息;
(4)模型形态为一维环单元或二维面单元,用定水头边界法模拟渗流求解渗透张量,可以实现渗
透张量与渗透主系数和主方向之间的相互转化。
— 5 7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