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2 - 2023年第54卷第5期
P. 72

来问世的水流挟沙力公式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属于半理论公式,但不少都存在 “水流阻力越大、水流
              挟沙力越大” 的理论缺陷,尽管资料率定能提高公式精度,但物理概念及计算结果却违背冲积河流的
              河床和水流的自动调整作用原理。(5)根据理论分析、图示检验效果判断与各检验指标计算,发现大
              部分水流挟沙力公式都存在这样和那样的缺陷,而张红武公式在不同含沙量条件下的精度和适用性均
              最好,理论上能够遵循河流动力学及河床演变基本原理。

              参 考 文 献:


                [ 1] 舒安平.水流挟沙力公式的验证与评述[J].人民黄河,1993(1):7 - 9,61.
                [ 2] 张金良,李岩,白玉川,等.黄河下游花园口- 高村河段泥沙时空分布及地貌演变[J].水利学报,2021,
                      52(7):759 - 769.
                [ 3]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长江中下游水流挟沙力研究———兼论以悬移质为主的挟沙水流能量平衡的一般规律
                       [ J].泥沙研究,1959(2):54 - 73.
                [ 4] 张罗号.沙质河床水流与泥沙运动规律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21.
                [ 5] 张红武,江恩惠,白咏梅,等.黄河高含沙洪水模型的相似律[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 6] 费祥俊.高含沙水流长距离输沙机理与应用[J].泥沙研究,1998(3):57 - 63.
                [ 7] CAMPBELLFB,BAUDERH A.Arating - curvemethodfordeterminingsilt - dischargeofstreams[J].Transac
                       tionsAmericanGeophysicalUnion.1940 ,21(2):603.
                [ 8] 麦乔威,赵业安,潘贤弟.多沙河流拦洪水库下游河床演变计算方法[J].黄河建设,1965(3):28 - 34.
                [ 9] 曹如轩.高含沙水流挟沙力的初步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1979(5):55 - 61,34.
                [10] 白永峰,王明甫.高含沙水流挟沙力公式的探讨[J].水力发电,1993(8):5 - 9.
                [11] 张红武.黄河下游悬移质不同粒径含沙量沿程输移及调整的研究[D].武汉:武汉水利电力学院,1982.
                [12] 张红武.河流力学选讲(科技第 88013)[R].郑州:黄委会水利科学研究所,1987.
                [13] 张红武,钟绍森,王国栋,等.黄河花园口至东坝头河道整治模型验证试验报告[R].郑州:黄河水利科
                       学研究院,1991.
                [14] 张红武,张清.黄河水流挟沙力的计算公式[R]??黄河研究首届(1991)年会文选.北京:中国水利学会黄
                       河研究会,1992.
                [15] 张红武,张清.黄河干支流挟沙力公式的初步研究[J].黄河科研,1992,8(1):36 - 43.
                [16] 张红武,张清.黄河水流挟沙力的计算公式[J].人民黄河,1992,14(11):7 - 9.
                [17] 窦国仁,王国兵.黄河小浪底枢纽泥沙模型研究(报告汇编)[D].南京: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1993.
                [18] 窦国仁,王国兵.宾汉极限切应力的研究[J].水利水运科学研究,1995(2):103 - 109
                [19] 舒安平,费祥俊.高含沙水流挟沙能力[J].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力学天文学),2008(6):653 - 667.
                [20] 刘峰,李义天.新的水流挟沙力计算公式[J].长江科学院院报,1997(1):18 - 21.
                [21] 张红艺,周赤建,张欧阳,等.高含沙水流挟沙力计算公式研究[J].水力发电学报,2004,23(1):74 - 78.
                [22] 刘兴年,曹叔尤,黄尔,等.粗细泥沙挟沙能力研究[J].泥沙研究,2000(4):35 - 39.
                [23] 韩其为.水库淤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4] 郭庆超,陆琴.黄河三门峡库区及下游河道水流输沙能力研究[C]??全国泥沙基本理论研究学术讨会.北
                       京:中国水利学会,2005.
                [25] 费祥俊,吴保生,傅旭东.两相非 均 质 流 输 沙 平 衡 关 系 及 挟 沙 力 研 究 [J].水 利 学 报,2015,46(7):
                      757 - 764.
                [26] 洪建,高幼华,范北林.水流挟沙力公式检验方法的评价[J].泥沙研究,2009(3):57 - 61.
                [27] 吴腾,李远发,洪建,等.聚类统计方法在高含沙水流挟沙力公式验证中的应用 [J].水 利 学 报,2007,
                      38(7):852 - 856.
                [28] 高幼华,范北林,侯卫国,等.不同判别方法在长江水流挟沙力公式检验中的应用[J].长江科学院院报,
                      2009,26(2):14 - 17.
                [29] 黄河水利委员会水 利 科 学 研 究 所.黄 河 下 游 土 城 子 挟 沙 能 力 测 验 段 实 测 资 料 分 析 [J].泥 沙 研 究,1959
                       (1):43 - 46.
                                                                                              (下转第 586页)

                     4
                —  5 7  —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