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9 - 2023年第54卷第5期
P. 79

表 2 简单岩样模型求解结果对比
                                                                   渗透系数主值               主轴方位?(°)
                 计算方法                  渗透系数张量?(m?s)
                                                                      ?(m?s)        倾向            倾角
                                   - 7           - 8         - 7          - 7
                              7.97 × 10   - 9.99 × 10  - 1.36 × 10   1.86 × 10      204.8         50.6
                  解析解        - 9.99 × 10 - 8  5.05 × 10 - 7  - 2.04 × 10 - 7  6.58 × 10 - 7  0.5  36.6
                             - 1.36 × 10 - 7  - 2.04 × 10 - 7  3.85 × 10 - 7  8.43 × 10 - 7  99.1  12.5
                              7.11 × 10 - 7  2.36 × 10 - 7  2.09 × 10 - 7  3.32 × 10 - 7  331.5    7.3
                  环单元         2.36 × 10 - 7  4.74 × 10 - 7  9.54 × 10 - 8  1.32 × 10 - 7  83.1    70.9
                              2.09 × 10 - 7  9.54 × 10 - 8  2.08 × 10 - 7  9.29 × 10 - 7  239.2   17.6


              3.2 实例验证 通过实例岩体继续对环单元模型的合理性进行验证,选取的裂隙岩体结构面参数见李
              新强等   [31] 实测得到的统计表(表 3)。
                                                     表 3 岩样实测参数
                                                       结构面分组
                统计指标类型                1                    2                    3             概率分布类型
                                均值        标准差        均值       标准差        均值        标准差
                  倾向?(°)        0.00      10.00     75.00      15.00     150.00    10.00         正态
                  倾角?(°)        90.00     10.00     25.00      15.00     45.00     10.00         正态
                   迹长?m         4.00       4.00      6.00      6.00       5.00      5.00        负指数
                   间距?m         2.00       2.00      3.00      3.00       5.00      5.00        负指数
                   隙宽?m        0.0001     0.0001    0.0001    0.0001     0.0001    0.0001       对数正态

                  针对该裂隙岩体,设定自编译的渗透张量程序参数如
              下:生成域的大小为 10m × 10m × 10m,研究域的大小为
              6m × 6m × 6m,定水头边界的水头大小为 H = 30m 、H =
                                                      1         2
              10m 。运行程序,计 算模 型采 用环单 元模 型,校核模型
              则采用三角形的面单元模型(图 7),分别得到各模型的计
              算结果。文献[ 31]利用边界元法和现场压水试验法也研
              究了该裂隙岩体。三种方法求得的渗透张量如表 4所示
              (表中符号意义同表 2)。
                  在两种模型的裂隙网络研究域中,都生成了 24条裂
              隙,不同的是,环单元模型的结点数为 46个、单元数为
              60个,面单元模型的结点数为 358个、单元数为 780个。
                                                                               图 7 三角形面单元模型
                  工程中判断模型是否合理,一般采 用 计算 误 差的方
              法,如式( 16)所示,若误差在允许范围之内,则模型是可行的                            [21] 。对三种方法得到的渗透张量进行
              误差计算,结果如表 5所示。
                                             Δ k ij       (k,k)
                                                            i
                                                                j
                                          =      ,cos θ =            i,j = 1 ,2,3                      (16)
                                        ε ij
                                              k            k i  k j
                                               i
                      为两渗透主系数的相对误差;Δ k为两渗透主系数的绝对误差;k为被比较的渗透主系数;θ
              式中:ε ij                               ij                            i
              为两渗透主值的主方向误差;k、k为两渗透主值矢量。
                                          i   j
                  从表 5中第一、二组误差结果可以看出,在渗透主系数上,环单元模型计算得到的渗透主系数与
              现场压水试验得到的渗透主系数相比,平均误差在 10%左右,最大误差为 23%,面单元模型计算得到
              的渗透主系数与现场压水试验得到的渗透主系数相比,平均误差为 35%,渗透主方向存在一定差距,
              可能是选取的研究域尺寸偏小。从表 5中第三组误差结果可以看出,环单元模型计算得到的渗透主系

                                                                                                —  5 8 1 —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