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1 - 2024年第55卷第7期
P. 41

图 3 滑动平均法黄河下游平滩流量模拟结果

                由图 3—4发现,式(1)—(2)对花园口和高村平滩流量的模拟结果相对较好,对孙口以下站点
              1999年后平滩流量的模拟值明显大于实测值,即实际平滩流量较两式预测的要小。这是由于两种方法
              虽然考虑汛期水沙条件的影响,但未考虑非汛期水沙条件的影响,特别是在小浪底水库运行后,年内
              水沙配比已发生了较显著的变化(图 1),非汛期来水主要为清水且来水量偏小,黄河下游易呈上段冲
              刷、下段淤积的特点          [31 - 33] 。若忽略非汛期水沙条件,则容易高估下游河道的冲刷程度,出现图 3—4
              中孙口以下站点的平滩流量计算值较实测值偏大的情况。花园口和高村的水流在汛期和非汛期往往均
              处于非饱和状态而发生冲刷,同时两站平滩流量本就更大,因此忽略非汛期流量的影响,对两站平滩
              流量的影响较小。此外,床面粗化引起了河床阻力的增大(图 2),需要改善平滩流量的模拟方法,以
              考虑非汛期水沙条件和床面阻力变化的影响。
                  对小浪底运行后两种模拟方法的误差率进一步分析,见图 5、图 6。误差率等于该年份计算值与
              实测值的差值除以实测值,最大误差率等于各年份误差率绝对值中的最大值。
                  由图 5—6可知,对 2000年后平滩流量的模拟,两种方法的误差率均较大。对于滑动平均法高村、
              孙口、艾山三站最大误差率均在 60%以上,高村站甚至达到 86.0%,对于滞后响应模拟,高村、艾山
              两站最大误差率也在 60%以上;这些站点出现最大误差率的年份均在 2003年,与 2003年非汛期来水
              量锐减,来沙量突然增加,而床沙中径又显著增大(见图 1—2),但现有模拟方法无法有效反映出这些
              影响有关。泺口、利津站最大误差率也较大,约在 32%~42%之间,花园口最大误差率相对其他站较小。
                  式(2)比式(1)更能够合理地考虑前期不同水沙条件的累计影响权重(河道的滞后响应特征),因
              此,主要对式( 2)进行改进。原方法未考虑非汛期水沙条件影响,导致对小浪底运行后黄河下游平滩
              流量的模拟结果不够好,因此首先需要加入了非汛期水沙条件的影响,以改进滞后响应模型。

                                                                                                —  7 9 3 —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