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4 - 2024年第55卷第7期
P. 44

表 3 基于式(5)的拟合参数
                   站点            K 1          a            b            c            K 2           β
                  花园口          384.36       - 41.85       0.304       - 0.063      2542.03        0.393
                   高村          17220.69     - 113.53      0.362        0.439       1482.60        0.215
                   孙口          68276.49     - 116.23      0.386        0.737       1914.51        0.174
                   艾山          104.58         0           0.482       - 0.083      - 741.58       0.206
                   泺口          77003.82     - 136.84      0.464        0.795       1512.60        0.089
                   利津          108.83       - 39.68       0.711        0.228       2280.03        0.200


                  非汛期来沙系数的指数 c在各个站点有正有负,沿程变化并不规律,反映了黄河下游平滩流量与
              非汛期来沙关系的复杂性。指数 c小于 0,说明随着非汛期来沙系数的增加平滩流量减小;c大于 0,
              说明随着非汛期来沙关系的增加,平滩流量增加。虽然花园口及艾山站 c小于 0(花园口站 c为- 0.063,
              艾山站 c为- 0.083),但相对于高村、孙口、泺口和利津 c = 0.228~0.795的正值要小的多,小了一个
              量级,说明非汛期来沙的负作用相对较小。
                  非汛期来沙系数的增大有两种可能,一是上游来沙一是当地床沙补给。当来源主要为上游来沙
              时,来沙系数增大到超过临界值时,会发生淤积使平滩流量减小;当来源主要为当地床沙补给时,来
              沙系数增大了但是增大是由于冲刷引起的,故会使平滩流量增大。非汛期花园口站来沙多来源于上
              游,随着非汛期来沙系数的增加,平滩流量减小,故 c小于 0;由于非汛期水流较小后续动力不足,
              下游多数测站来沙多由床面补给,河道冲刷引起平滩流量增大,故 c大于 0;艾山处于卡口河段,过
              流能力在整个下游河段最小,上游的来沙往往在这里产生淤积,来沙系数越大淤积越严重,平滩流量
              减少越多,故 c小于 0。
                  式(5)的平滩流量模拟结果见图 7。
                  对比图 4与图 7可知,加入非汛期水沙条件后,2000年后平滩流量的模拟结果较不考虑非汛期水
              沙条件的模拟结果要好,说明小浪底水库运用后非汛期的因素不可忽略。式( 2)经改进后决定系数 R                                             2
                                   2
              有了较大提高,各站 R均大于 0.8。改进后 MSE也较原公式有所降低,除高村及孙口站的 MSE略大于
              10%外,其他各站 MSE均在 5%~7%之间。对于 2000年后的冲刷期,改进后模拟精度有了很大提高,
                                              后,小浪底水库非汛期运用引起的孙口及下游的站点的淤积作用得
              其原因在于引入非汛期来沙系数 ξ n
              以体现,使平滩流量的计算值较原公式有所降低,逐渐接近实测值。精度的提高充分说明考虑非汛期
              水沙的重要性。
                  然而,平滩流量的平衡值 Q 的计算式(5)存在一定缺陷:没有考虑河床泥沙粒径的影响,公式结
                                           be
              构不稳定(如当非汛期来沙系数趋于 0时,Q 趋于无穷大),并且参数在不同站点间差异较大。为此,
                                                       be
              参考方法 3(式(3))中能量法的公式形式改进 Q 的计算公式,结合滞后响应模型,建立更为合理的平
                                                         be
              滩流量的计算方法。


              4 基于滞后响应模型和能量法的平滩流量模拟


                  河流的主要功能是不断汇集流域面内的水流和泥沙,通过河道将上游的来水来沙输送到下游出口
              处,水流自身持续的能量消耗保证了这一过程的顺利实现。从能量平衡的角度看,水流在向下游流动
              过程中耗散的能量主要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来克服河床边界的阻力,塑造和维持一定的河道主
              槽;另一部分则用来输送泥沙,将来沙源源不断输往下游。假设河道中水流所能提供的能量为 E,水
              流用于克服边界阻力,塑槽和维持一定规模的水力几何形态所消耗的能量为 E,而用来输送水流中的
                                                                                     1
              泥沙所消耗的能量为 E。在河床冲淤平衡的情况下,水体的势能平衡于塑槽能量和输沙能量,沿程无
                                   2
              动能增减,因此可将 E与 E 和 E 之间的关系表示为如下形式,则可以得到挟沙水流能量平衡的基本
                                       1     2
              表达式   [21 - 22] :

                     6
                —  7 9  —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