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2 - 2024年第55卷第7期
P. 82
图 10 工况 2优化前后流态和压力分布对比
3.3.3 工况 3(支管单侧大流量) 岔管月牙肋处压力分布,肋板表面压力及优化前后流态和涡核区域
分布相关结果如图 11(a)—(c)所示。由图中结果,双机同侧全开发电运行工况下,岔管内部流场主
管路部分较平整,流线分布均匀,最大流速位于岔管支管路弯管附近,这同样是由于弯头部位的强烈
离心作用。此工况下岔管月牙肋处的压力及肋板 1、2面上的压力分布如图 11(a)所示。优化后岔管肋
板两端的漩涡流态已经消失,如图 11(b)所示。同时,在同样旋流强度参数条件下,优化后支管路内
部所出现的螺旋流现象已基本消失,零流速支管路段存在滞流形态,开通侧支管路上半部分出现了少
量螺旋流态,但强度较低,在可接受范围内,如图 11(c)所示。
4 结论
本文构建了考虑粗糙度高度及粗糙度系数的适于钢岔管内部流态计算的 k - ε湍流模型,通过布置
4
— 8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