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0 - 2024年第55卷第7期
P. 80

3.2 最优方案确定 4机发电工况为工程典型工况,多导流叶片与复合导流叶片优化方案结果对比如
              图 8所示。可以看出此工况下多导流叶片与复合导流叶片方案均对岔管内部螺旋流态消除及弱化具有
              明显效果。岔管裆部肋板两侧因局部滞流流态,产生了少量速度负值(图 8(a),自主管到支管方向速
              度为正),这与子午面压力分布情况契合(图 8(b))。这对整体流动形态及岔管进出口两端最终流动损
              失影响可忽略。导流叶片方案均具有明显的消除螺旋流态效果,但综合考虑流场结果及工程施工难易
              程度,推荐采用多导流叶片方案作为最终设计方案。




























































                                              图 8 多导流叶片与复合导流叶片整流对比
              3.3 典型工况分析与讨论
              3.3.1 工况 1(支管路对称大流量) 岔管月牙肋处压力分布、肋板表面压力及优化前后流态和涡核区
              域分布相关结果如图 9(a)—(c)所示。由图中结果,岔管内部流场主管路部分较平整,流线分布均
              匀,下游两条引水支管内流速对称分布,最大流速位于岔管支管路弯管(内弯)附近,这主要归因于此
              处的强烈离心作用。此工况下岔管月牙肋处的压力及肋板 1、2面上的压力分布如图 9(a)所示。优化
              后岔管肋板两端的漩涡流态已经消失,如图 9(b)所 示。同时,在同 样旋 流 强 度参 数 条 件下,优化

                     2
                —  8 3  —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