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8 - 2024年第55卷第7期
P. 78
格高度为 3mm,网格高度增长率给定 1.20,经网格
+
划分后所得首层网格 y = 30 ,满足本文湍流模型要
求。构建 5套网格数量计算模型,分别是:200万、
400万、730万、1000万和 1200万网格,最终经网
格无关性验证,采用 730万网格,此网格数量下计
算结果及精度不再受网格数量影响。岔管网格划分
如图 3所示。
三维流场计算中边界条件根据工程实际运行情
况分别设置,具体为:发电工况主管进口断面为压
图 3 岔管网格划分
力入口边界条件,保证满足上游水头要求,压力设
置为正常蓄水位对应压力水头 3044000Pa;引水支管为速度出口,数值设置按照所在工况流量进行
设置;其他壁面采用固体壁面边界条件,壁面函数采用本文建立的考虑真实壁面粗糙度的壁面函数模
型。边界条件设置如表 1所列,水力损失计算断面如图 4所示。
表 1 边界条件设置
工况 运行机组 进口条件 出口条件
速度出口
#
#
#
1 1,2,3,4 #
支管 1,2:4.0689m?s
速度出口
#
#
2 1,2,3 # 支管 1:4.0689m?s
支管 2:2.0344m?s
压力入口 速度出口
#
3 1,2 #
支管 1:4.0689m?s
速度出口
#
4 1,3 #
支管 1,2:2.0344m?s
速度出口
5 1 #
支管 1:2.0344m?s
图 4 水力损失计算断面
3 结果与讨论
针对岔管中的螺旋流涡带流态,本文推荐采取多导流叶片方案进行优化,并对 3种典型工况下的
岔管优化前后内部流态进行了分析讨论,优化后的岔管主管、支管水头损失减小,内部流动形态平稳
顺畅,肋板满足受力要求。
3.1 水力损失与肋板受力 岔管几何体型未优化时,由于岔管外形,肋板结构及内部流态三方面原因
导致在肋板两端附近区域形成了滞流区,此滞流区内的涡旋流动被主流裹挟至下游,形成螺旋流涡
带,如图 5所示。
0
— 8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