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3 - 2024年第55卷第12期
P. 73
1 西方挟沙力公式研究回顾
在考虑到悬沙输移时,一方面泥沙会向下沉降,另一方面垂向紊动扩散使泥沙向上运动,从而使
泥沙具有稳定的悬浮浓度维持平流输移,因而,泥沙的纵向输运,与垂向体积浓度分布 S(y)是不可
v
分割的。在均匀、恒定分布的前提下,可以得到悬移质含沙量沿垂线的分布:
dS v
+ ω S= 0 (1)
ε y v
dy
为垂向紊动扩散系数;ω为泥沙颗粒沉速,m?s。
式中:ε y
的分布在明渠流动中常常是不均匀的,难以给出方程的理论解。为
然而,垂向紊动扩散系数 ε y
[3]
此,Rouse 假定垂向紊动扩散系数 ε y 与紊动动量交换系数 ε m 相等,利用对数形式的流速分布,给出
的表达式,并代入扩散方程得到悬移质垂线分布式:
ε y
S H - y a
v Z
= ( ) (2)
S y H - a
va
ω
Z = (3)
κ u
式中:S为距床面高度 y处的体积含沙量;a为床面参考点高度,m;S 为床面参考点高度处的体积
v va
含沙量;H为平均水深,m;Z为泥沙悬浮指标,代表了泥沙在垂线分布的均匀程度;κ为卡门常数;
u 为摩阻流速,m?s。
的表达式,但实际上扩散系数 与动 量交 换 系 数会 有 一定差别。
Rouse方程首次给出了明渠中 ε y
Rouse方程以底部含沙量作为边界条件,隐含着总含沙量与水沙因子的关系,具有比较强的适用性,
但野外实测资料表明,实测的指数值 Z与理论值之间仍存在一定差别。
[4]
在 Rouse的研究基础上,1950年,Einstein 指出推移质在床面层中的运动形式包括滚动、滑动和
跳跃,并不断和床面泥沙发生交换;悬移质在主流区内以接近水流的速度前进并与床面层内的推移质
不断交换。他假定从推移质到悬移质的转变是发生在特定高度上,若泥沙运动强度不大,此高程大致
为距离床面以上两倍粒径处。考虑床面形态对输沙率的影响,划分出沙粒阻力对应的剪切流速 u′,
引入对数型纵向流速垂线分布统一公式,并依据 Rouse含沙量垂线分布规律,得到悬移质单宽输沙率
公式:
(
[
) ]
u′aS 2.303lg 30 .2H χ I + I (4)
s va K s 1 2
g= 11.6 γ s
3
为泥沙容重,N?m ;u′为沙粒阻力对应的摩阻流速,m?s;
s
式中:g为悬沙单宽输沙率,N?(s·m);γ s
χ 为考虑床面形态影响的校正系数;K为床面粗糙尺度,m;I、I为与流速分布和含沙量分布相关的
s 1 2
积分函数。
Einstein公式为半理论半经验输沙率型公式,校正系数优化流速项的同时增加了公式经验性,独
立变量 S 意味着水流挟沙力与多种床沙因素的联系(如床沙粒径和级配),推导过程中的参考高度也
va
为后来学者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并为推求全沙输沙率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以床面厚度(等于 2D ?H)
50
- 5
- 1
计,其适用范围达 10 ~10 数量级,由悬移质垂线浓度分布积分得到挟沙力表达式也具有严格的数
学意义。然而,简单采用 S 没有从根本上揭示泥沙各因素的影响机理,导致该水流挟沙力计算精度很
va
低;图解所得积分函数 I、I使计算过程繁杂,限制了公式的实用价值。
2
1
[5]
Bagnold 从能量平衡的角度出发,假定水流提供的势能有一部分用来维持推移质运动,剩余的势
能中又有一部分用来使泥沙维持悬浮,而水流消耗于泥沙悬浮的势能等于水流使泥沙悬浮所做的功,
得到单位床面面积以上的水柱中悬移质含量;同时假定相同水深处悬移质运动速度近似等于水流速
度,根据流速分布和泥沙分布获得悬移质平均运动速度,确定悬沙单宽输沙率公式:
— 1 8 5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