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5 - 2024年第55卷第12期
P. 75

UJ
                                                     lgC= M + M lg                                     (10)
                                                               2
                                                            1
                                                        t
                                                                   ω
              式中:C 为总输沙浓度,mg?kg;J为床面比降或能坡;M 、M 为摩阻流速 u 、沉速 ω和床沙粒径
                                                                        2
                                                                   1
                      t
                                                                                      
              D 的函数。
                50
                  早在 1973年,杨志达就尝试量化 M 、M ,并引入起动流速 U ,然而公式结果往往高于实测值,
                                                   1   2                   cr
              且存在单位流功率较小时起动流速突然小于 0的不合理情况。为消除这一理论缺陷,杨志达利用实验
              室水槽数据修正,以美国和欧洲天然河流测试验证,得到杨志达 1979年公式                                  [8] :
                                            ω D 50      u                 ω D 50      u     UJ
                                                            (
                                                         
                                                                                         lg
                          lgC= 5.165 - 0.153lg  - 0.297lg  + 1.780 - 0.360lg  - 0 .480lg   ) ( )      (11)
                            t
                                             ν          ω                  ν          ω     ω
                  该公式主要针对无量纲临界单位流功率远小于单位流功率的情况,即 U U。之后,杨志达继续
                                                                                   cr
              向高含沙范围(尤其是黄河)扩展,尝试有效反映高浓度悬沙荷载(包括冲沙)水流中的输沙情况。为
              不调整系数,修正高含沙情况下的颗粒沉速和水流运动黏度,引入浑水比重,得到杨志达 1996年高
              含沙水流挟沙力估算公式            [8] :
                                      D          u                   D          u
                                                                                     (
                                   ω m  50                        ω m  50             γ m UJ
                lgC= 5 .165 - 0.153lg    - 0 .297lg  + (1.780 - 0.360lg  - 0 .480lg  )lg      )        (12)
                    t
                                                                                        -
                                     ν m         ω m                ν m         ω m   γ s γ m ω m
                                                                                         2
              式中:ω m   为含沙水流中的泥沙颗粒沉速,m?s;ν m                为含沙水流的运动黏滞系数,m ?s;γ m               为含沙水流
                        3
              容重,N?m 。
                  杨志达 1979年公式和 1996年公式试图继续在形式上作出创新,利用实测资料确定对数型公式参
              数,适用于高浓度细悬沙水流中的泥沙输运,在面对床沙中值粒径 0.0027~0.083mm范围的黄河实测
              资料时具有一致性,公式形式简单,在有可靠现场数据的情况下,可校准得到特定河流的公式参数,
              但依赖资料率定的系数高达 6个,经验性较强。
                  我国不少学者受西方学术思路的影响,取得了一些挟沙力计算公式成果。本文以马宏博                                          [9] 针对黄
              河下游取得的成果为代表进行比较研究。该学者通过试验发现,黄河的输沙情况可以使用粉砂混合材
              料的实验室尺度水槽量化,据此探寻发现黄河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输沙机制,并且来回转换以响应人
              类活动。马宏博以 Engelund - Hassen公式无量纲形式为基础,利用实测资料修正系数 α和指数 n,建立
              马宏博公式:
                                                           
                                                        fq = αθ n                                      (13)
                                                         m s
                                                         0 .859
                                                  α =            + 0.036
                                                        10 5 (D 50 - 1.6e - 4 )
                                                     1 + e
                                                                                                       (14)
                                                         1.322
                                                  n =             + 1.678
                                                        10 5 ( - D 50 + 1 .6e - 4 )
                                                     1 + e
                     
              式中:q为无量纲单宽输沙率,即 Einstein数;f为阻力系数;θ 为无量纲床面切应力,即希尔兹数。
                                                          m
                     s
                  初步分析可见,马宏博公式针对一般公式难以适用于黄河的问题给出解答:系数 α和指数 n在床
              沙粒径 0.1mm附近存在突变,揭示了随着泥沙粒径变化,黄河存在两种不同输沙机制:小于 0.1mm
              的细沙处于高运输效率状态;大于 0.1mm的粗颗粒泥沙处于低运输效率状态。一般公式往往只能描
              述低运输效率状态,故而在黄河水流挟沙力计算上相差甚远。马宏博公式将 Engelund - Hassen公式的
              适用范围扩展到各种泥沙输移系统,且在 0.015~0.15mm的床沙粒径范围内能满足动态输沙计算要
              求,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但值得注意的是,马宏博公式和 Engelund - Hassen公式中泥沙变量仅包含
              床沙中值粒径而缺少悬沙相关变量,在物理意义上仍存在一定不足。
                  综上,西方及受其学术思路影响的公式形式各异,涉及的水力和泥沙变量也有差别,推导过程中
              的垂向流速分布公式和含沙量垂向分布公式也存在多种函数表达。从研究趋势来看,水流挟沙力研究
              区域和粒径范围不断突破;公式计算也由繁入简,实用价值逐步提高。这些学者的研究使得河流动力
              学正式成为一门学科并不断丰富发展,为后续学者研究奠定深厚基础。但随着水利工程的大量修建,

                                                                                                   4
                                                                                              —   1 8 7 —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