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0 - 2024年第55卷第12期
P. 80
王兴奎 [21] 认为上式中的待定系数 β 是颗粒离散力和群体沉速的函数,当浓度较低时,群体沉速和
离散力的影响可以忽略,β = 1 ;当浓度较高时,群体沉速与离散力会导致 β >1,即泥沙扩散系数大于
动量交换系数,悬浮指标减小,进而含沙量分布更为均匀。此外,黄海等 [22] 利用水沙两相浑水模型进
行论证,从理论上解释了随着泥沙浓度增加挟沙水流紊动抑制加剧的现象。
西方学者公式中忽视了悬沙浓度对流速分布与含沙量分布的影响,是导致水流挟沙力偏离实测含
沙量的重要原因。杨志达在 1996年公式中尝试对高含沙量情况进行修正,但简单引入浑水比重和浑水
沉速的做法并不足以体现悬沙浓度的影响,以致结果偏离。张红武公式泥沙因子倒数项同时包含床沙中
值粒径和悬沙沉速两个变量,并充分考虑含沙量的影响,在高含沙水流挟沙力计算中具有足够高的精度。
3.3 水流阻力因子分析 考虑到阻力系数项精度,尤其是比降实测时可能存在一定误差,本文选取卡
门常数变化不大(含沙量范围小)、浑水容重等变量接近不变的土城子河段资料(一直被视为高精度水
流挟沙力观测资料) [23] ,考虑到水面比降测量困难且精度较低,针对缺失比降的部分观测资料,以河
段的河床比降代替,即取万分之一,便于分析水流阻力系数与挟沙力的关系。
表 3 黄河下游土城子河段典型挟沙观测资料
- 1
- 3
- 1
3
- 1
组数 J? H?m U?(m·s ) Q?(m·s ) S?(kg·m ) ω ?(cm·s ) D 50 ?mm d 50 ?mm
33 0.7~1.6 0.59~1.91 0.45~2.81 88.3~3980 0.68~50.3 0.054~0.462 0.06~0.0885 0.0066~0.0517
考虑到水流挟沙力同床面比降成正比,而糙率或阻力系数也同床面比降成正比。为避免床面比降
影响,本文列举相同床面比降的实测资料,对实测水流挟沙力同阻力系数进行比较,如表 4所示。可
以发现当床面比降保持不变时,实测挟沙力与阻力系数仍具有反比关系。
为进一步明确挟沙力与阻力系数的关系,本文利用土城子高精度水流挟沙力观测段资料绘制阻力
系数与挟沙力的关系,如图 3所示。从图 3实测点群分布表现可知,阻力系数项与实测挟沙力存在着
明显的反比关系,且定量上存在负相关关系;然而表 2中部分西方学者水流挟沙力公式构成中存在阻
力系数项,且作为指数不同的乘积因子出现;从图 3和河流自动调整作用等基本概念角度,水流挟沙
力与水流阻力应为反比关系。相同条件下床面比降增大导致水流强度增大,水流挟沙力相应增大;水
流阻力系数同样与床面比降成正比关系,导致水流挟沙力与阻力系数项的关系难以判别,这也是一些
学者难以形成合理认识的难点所在。为此,本文尝试结合实测资料剖析西方学者公式中水流挟沙力与
阻力系数的相关性,分析水流阻力系数对挟沙能力的影响。
表 4 实测挟沙力与阻力系数关系
3
床面比降 阻力系数 f 实测挟沙力?(kg?m )
m
0.00011 0.00375 16.3
0.00011 0.00498 9.84
0.00011 0.0272 6.63
0.00012 0.00533 12.9
0.00012 0.0242 5.96
0.00013 0.00757 10.4
图 3 土城子高精度水流挟沙力观测段阻力系数
0.00013 0.0156 6.79
与挟沙力关系
从河流动力学来看,水流挟沙力与水流动力因子和泥沙因子倒数均表达为正相关,水流动力因子
体现水流强度大小,泥沙因子倒数体现河流泥沙被输移的潜在能力。为更易区分出阻力系数对水流挟
沙力计算值的影响,需分别保证水流动力因子项和泥沙因子倒数项接近无变化,尝试观察水流挟沙力
— 1 4 2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