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8 - 2024年第55卷第12期
P. 78

图 2 水流挟沙力公式验证图
              1996年公式数据点散乱,结果并不稳定。相比而言,国内学者水流挟沙力公式表现良好,尤其张红武
              公式在低中高含沙量情况下均具有相当高的精度。为探究公式外部表现的内在机理,对公式结构展开
              进一步剖析。


              3 水流挟沙力公式剖析研究


              3.1 水流挟沙力相关因子 西方水流挟沙力公式尽管形态各异,有的以流速和含沙量垂线分布公式的
              乘积沿水深积分作为出发点,亦即:
                                                             H
                                                      g= γ s∫    v                                     (22)
                                                              USdy
                                                       s
                                                             a
                  但由于采用的流速分布公式本身就是半经验公式,且数学积分困难而不得不引入假定处理,再由
              实测资料确定系数和指数,因此有些教科书称这类公式为理论公式是值得商榷的。
                  水流挟沙力公式中天然包含水流动力因子和泥沙因子两项,侯琳等                                [18] 对国内学者现有水流挟沙力
                                                                                    k
              公式进行了系统剖析,将各家公式的阻力系数 f 单独提取出来,使( f?8) 形成水流挟沙力影响因
                                                         m                    槡 m
              子 1,使公式中的其余变量形成水流挟沙力影响因子 2,借助实测资料开展研究。本文在此基础上,
              着重探究西方及受其影响的挟沙力公式与水流阻力的关系,为更全面地剖析公式结构不同构成对水流
              挟沙力的作用与影响,进一步将各家公式统一划分为阻力系数项(对于不出现比降和阻力系数的公式,

                —  1 4 0 —
                     9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