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6 - 2024年第55卷第12期
P. 76

水流挟沙力的变化规律和计算方法值得更进一步的研究。黄河下游作为著名多沙河流,拥有长时间序
              列水文资料,且床沙悬沙粒径均小于一般河流,以悬沙输移为主                               [10] 。故本文利用黄河实测资料检验西
              方及受其影响的水流挟沙力公式精度,剖析影响水流挟沙力公式精度的内在因素。


              2 水流挟沙力公式检验


              2.1 水沙验证资料 本文收集 1960—1995年黄河下游花园口、夹河滩、高村、孙口、艾山、泺口和
              利津共 7个水文站实测水文资料,以及黄河中上游龙门、潼关、洛惠渠、渭河华县、毛不拉沟、裴峪
              和三门峡等 7个水文站实测水文资料。由于黄河下游冲积河流符合典型的河床和水流自动调整作用,
              并符合 “趋衡原理”        [11] ,水文站实测含沙量基本应自然分布在冲淤平衡状况下的含沙量(即水流挟沙
              力)周围,因此无需设置标准人为甄别是否冲淤平衡。
                                                                                          3
                  水文数据集的 1400组验证样本部分参数如下:流量 Q变化范围 0.54~14600m ?s;含沙量 S变化
                                  3
              范围 0.139~1120kg?m ;水面比降 J变化范围 0.067  ~9 ;床沙中径 D 为 0.0116~0.5mm。本文对
                                                                                 50
              实测资料各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图 1所示:左下的数值代表两组参数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右
              上的颜色深浅和大小代表两组变量的相关程度。从图上可以发现:水深、流速、弗劳德数、比降与含
              沙量具有潜在正相关性,糙率、床沙中径和悬沙中径与含沙量具有潜在负相关性。




























                                                  图 1 数据集参数相关性分析图

              2.2 水流挟沙力公式验证方法 由于西方及受其影响的挟沙力公式单位并不统一,本文将各家公式水
              流挟沙力均统一为质量含沙量单位形式,便于与实测含沙量比较和分析。
                  考虑到含沙量分布范围较大,为表征计算水流挟沙力的合理性和精度,本文选用相关系数 r、对
                                                                                                      k
                              和偏离系数 b 作为验证指标            [12 - 14] :
              数均方根误差 ε k
                                          k
                                                      N
                                                     ∑  [(s - 珋   i  s)]
                                                             s)(s - 珋
                                                            i 
                                                     i =1
                                              r=                                                       (15)
                                               k
                                                     N         2  N      2
                                                          i  ∑
                                                            s
                                                    ∑
                                                                       s)
                                                  槡     ( s - 珋 )  i =1 (s - 珋
                                                                     i
                                                     i =1
                                                     1  N                2
                                                =      ∑  (lg(s) - lg(s))                              (16)
                                                  槡
                                              ε k              i     i
                                                     N i =1
                                                       1  N    s- s
                                                                   i
                                                                i
                                                   b=   ∑                                              (17)
                                                    k
                                                      N i =1 (s+ s)?2
                                                               i  i
                —  1 4 8 —
                     8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