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6 - 水利学报2021年第52卷第11期
P. 86
3 战略对策与重大问题
基于水资源安全保障总体思路,按照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的要求,分类分区、整体施
策,进一步提出新发展阶段中国水资源安全保障主要举措及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3.1 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保障资源安全 针对华北、西北、东北及南方部分地区水土资源过
度开发,水资源承载能力超载地区,研究如何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量水而行,“宜水则水、宜
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地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强大江大河水源涵养区、
雪山冰川、地下水等保护,提高水资源战略储备,为经济社会用水提供长期可持续支撑。在保证资源
安全方面,还应重点研究水资源如何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系统的空间格局和结构上均衡摆布;如何
约束和控制人的行为,合理确定各地水资源承载能力和开发利用上限,确保常态情况下有富余容量,
非常态情况下有储备水源;如何实现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突出矛盾。
3.2 优化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格局,构建国家水网 围绕国家及区域发展战略,针对不同地区的功
能定位、资源禀赋条件、生态系统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研究如何加强基础性水资源调配工程
和现代化调度系统建设,解决国家、流域区域资源调配问题,为国家水网建设提供理论与技术支
撑。主要问题还包括:如何确定水资源调配格局,研究水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怎么去;水的格局
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格局如何匹配;水域、水量、水质、水生态各要素如何协调考虑,构建起系
统化、协同化、绿色化、智慧化的国家水网,实现水资源的丰枯调剂、多源互补,提高调配的保障
程度以及柔韧性、抗风险性;如何利用新技术提高水资源调配网络现代化、智能化水平。
3.3 实施有效节水和供给,强化供水保障 适应近年来我国水资源供求新情况、新特点、新变化,
针对节水水平依然不高、城乡供水保障能力有待提升、国家水资源战略储备体系尚未建立等问题,
在充分节水、保护生态、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的前提下,研究如何最大程度提高合理用水
的供给保障能力与水平。在强化供水保障方面,还应重点研究如何实现低成本农业节水,激发用水
动力;如何因地制宜建设城市备用水源、应急水源,实现双水源、多水源建设;如何确定供水标准
与供水能力标准,科学提高水源、调水、连通和输配水等工程的富裕度和抗风险能力,有效应对突
发水污染、连续旱灾。
3.4 推进水生态保护治理,建设美丽河湖 尊重自然规律和生态规律,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基于合理的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沙漠等生态空间
格局,以水生态空间保护为核心,以保障河湖生态流量和地下水合理水位为重点,研究如何构建生
态廊道,改善河湖健康。在建设美丽河湖方面,还应重点研究给自然生态系统留多少水生态空间
(水源涵养、水域岸线等) 以及如何保留;维持什么样的生态水文过程,实现水、沙、生态要素的良
性循环;江河水源涵养功能如何度量,江河源头区如何开展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河湖生态流量如
何确定、如何监测、如何管控;水土资源过度开发造成地下水超采、河流断流等累积性影响如何治
理修复等。
3.5 加强水污染防治,改善水环境质量 以水环境承载力为刚性约束,强化水污染源头控制,研究
如何构建流域区域结合、全过程全口径的水污染综合防治体系,系统整治水体污染,打赢水污染防
治攻坚战,保障水环境安全。在改善水环境质量方面,还应重点研究水文情势、生态环境状况发生
巨大变化背景下,如何科学确定和动态调整水环境容量;随着城镇发展、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点
源面源污染关系如何变化,水污染防治重点如何动态调整;如何实现水陆统筹、点面统筹、内源外
源平衡;如何妥善处理好水污染防治与重大民生保障之间可能的矛盾。
4 分区水资源安全保障对策
针对第三次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明确的水资源开发过度、适度以及有开发潜力的流域范围,结
— 13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