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2 - 2022年第53卷第3期
P. 62

ì    æ  p( w  | f  ) ö
                                                    ï min ç ç  j,t + 1  e  ÷ ÷  p( w | f > 0
                                                                                 )
                                     α ( w j,t ,w  ) = í ï  ç ç è  p( w | f e )  ÷ ÷ ø  j,t  e         (9)
                                                              j,t
                                                    ï
                                              j,t + 1
                                                                                 )
                                                    ï        1           p( w | f = 0
                                                    î                       j,t  e
               式中: p( w     | f  ) 为新候选样本的后验概率密度值;f 为集合代理模型的预测响应值。
                         j,t + 1  e                            e
                   根据接受概率α ( w     j,t ,w  j,t + 1 ) 判断是否接受新候选样本w    j,t + 1 。如果α ( w j,t ,w  j,t + 1 ) ≥u,则接受新
               候选样本;否则不接受,并令 w                 = w  。
                                           j,t+1  j,t
                  (6)采用 Inter Quartile Range(IQR)方法   [30] 移除无用链。
                  (7)根据定量收敛判断指标—比例得分因子 S 判断采样序列的收敛性                             [31] 。
                                                           R
                   当 S <1.2 时,表示算法收敛至稳定的后验分布,可停止迭代计算;否则重复步骤(3)—(7),继
                      R
               续进化平行链。当采样序列收敛后,对稳定的后验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可获得模型权重系数的随机分
               布函数。


               4  案例分析


                   以我国西南的 L 水电站为研究对象,L 水电站为大渡河干流水电梯级开发的第 12 级电站。水电站
               正常蓄水位 1378.00 m,总库容 2.4 亿 m ,装机容量 920 MW。拦河大坝为黏土心墙堆石坝,坝顶高程
                                                  3
               1385.50 m,坝顶宽 12.0 m,长 526.70 m,最大坝高 79.5 m。
                   坝址区河床覆盖层深厚,一般为 120.0~130.0 m,最大厚度 148.6 m,按其物质组成、结构特
               征、成因和分布情况等自下而上分为 4 大层 7 个亚层,典型剖面地质图如图 2 所示。第 ①层漂(块)
                                            fgl
               卵(碎)砾石层,系冰水堆积(Q ),分布于坝址区河谷底部。第②层系冰缘泥石流、冲积混合堆积
                                           3
                  prgl+al
              (Q    ),主要分布于河床中下部及上坝址右岸谷坡,根据其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可分为 ② -1 漂
                 3
                                                                                                      al+pl
              (块)卵(碎)砾石层、②-2 碎(卵)砾石土层和 ②-3 粉细砂及粉土层。第③层系冲、洪积堆积(Q                                         ),
                                                                                                      4
               分布于坝址区Ⅰ级阶地和河谷右岸,按其物质组成可分为③-1 含漂(块)卵(碎)砾石土层和③-2 砾石
               砂层。第④层为冲积(Q 4 )堆积之漂卵砾石层,分布于坝址区现代河床及漫滩。
                                    al
                   坝基土体局部有架空现象,且局部有砂层或粉土层透镜体分布,因粗粒含量较高,土体具中
               等 ~ 强透水性,存在沿坝基覆盖层向下游渗漏的可能性。两岸坝肩强卸荷岩体结构松弛,具强透水
               性,弱卸荷岩体中等透水,故存在沿坝肩岩体向下游绕渗的问题。


















                                                  图 2  L 水电站典型剖面地质图

                   由于③-2 层分布范围较小,故将其与③-1 层合并为一层进行研究。为了便于表示,本文分别
               以 K 、K 、K 、K 、K 、K 表示①层、②-1 层、②-2 层、②-3 层、③层和④层的渗透系数。本文
                  1   2    3   4   5   6
               在 2018 年 8 月 9 日的上下游水位条件下(上游水位 1368.92 m,下游水位 1306.01 m),根据坝后 8 个
               长观孔水头观测点(本文以 M 、M 、M 、M 、M 、M 、M 、M 表示)在 2018 年 8 月 9 日的实测数据
                                         1    2   3    4   5    6   7    8
                 — 310  —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