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7 - 2022年第53卷第10期
P. 107

于供水系统受来水、需水、水库调度等多种因素的交织耦合影响,其评价指标体系涉及多个层面,仅
              依靠供水量、供水保证率等对供水效益的评价能力不够全面                             [24] ,需要进一步扩充。从灌区整体、供水
              分区及作物生育期 3个层面设置 8项指标,在灌区整体层面考虑灌区总缺水率、灌区年保证率、灌区
              总超深破坏次数、水库蒸发渗漏损失 4个指标,在分区层面考虑缺水率变差系数 C、超深破坏次数变
                                                                                         v
              差系数 C 、年保证率变差系数 C 3个指标,在作物生育期关键需水期方面考虑灌区 7月和 12月总超
                                            x
                      w
              深破坏次数。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蓄供水次序下模拟调度结果比较 针对 5种蓄供水次序方案,采用双层优化方法求解宝鸡
              峡灌区水库群调度图,进而分别利用现状调度方案、各蓄供水次序及相应最优调度图组成的供水规
              则,开展长系列供水模拟调度,供水效益见表 2。
                                    表 2 基于不同方案最优供水规则的长系列模拟调度的供水效益

                方案       灌区总       灌区年      灌区总超深     水库蒸发渗      缺水率变差    超深破坏次数      年保证率      7、12月累计
                序号      缺水率?%     保证率?%      破坏次数     漏损失?万m  3   系数 C v   变差系数 C w  变差系数 C x   超深破坏次数
                现状        11.6      60.0       78        2671      0.932     0.908     0.198        25
                 A1       10.7      60.0       61        2658      0.758     0.881     0.154        18
                 A2       10.4      66.7       47        2684      0.530     0.887     0.091        18
                 A3       12.1      56.7       49        2731      0.510     0.864     0.177        14
                  B       10.5      66.7       60        2676      0.859     0.918     0.120        20
                  C       11.9      53.3       67        2652      0.462     1.024     0.182        19

                  考虑水库上下游位置的方案中,A2方案从灌区整体角度看,总缺水率最低、年保证率最大、总
              超深破坏次数最少;从空间上看,年保证率变差系数 C最小,缺水率变差系数 C和超深破坏次数变差
                                                                x
                                                                                        v
              系数 C 均与最优值接近,表明该方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兼顾各分区供水的相对公平性;在时程方面,
                    w
              需水量较大的 7月和 12月累计超深破坏次数较多。A1方案的灌区总超深破坏次数明显多于 A2和 A3,
              缺水率变差系数 C过大,且灌区年保证率等其它指标总体表现一般。A3与 A2的差异仅是蓄水顺序相
                               v
              反,虽然在分区层面及作物生育期方面的指标表现要好,但灌区总缺水率和年保证率指标明显恶化。
              另外,A3方案的蓄供水次序与现状方案一致,但其缺水率略大,这是因为现状方案采用了标准调度
              策略  [25] ,即各水库按当前最大供水能力供水,尽可能保障当前时段需水,而不考虑后续时段破坏的可
              能,这种规则偏向于降低缺水率,而在其它指标方面,A3的灌区总超深破坏次数明显少于现状方案,
              且缺水率变差系数 C、超深破坏次数变差系数 C 、年保证率变差系数 C和 7月及 12月累计超深破坏
                                                          w
                                 v
                                                                                x
              次数指标均得到了改善。这表明,与现状方案相比,水库调度图优化缓解了严重缺水情况,促进了分
              区供水公平,提高了整体供水效益。综合来看,在 A类考虑水库上下游位置的 3套方案中,A2方案
              综合表现最优。
                  方案 B主要考虑了水库兴利库容大小,其灌区整体层面的总缺水率和年保证率与 A2最为接近,
              但灌区总超深破坏次数明显高于 A2,同时分区和生育期层面效益也相对较差。对比两种方案的蓄供
              水顺序,发现均为王家崖水库( Ⅱ)最先蓄水、泔河二库( Ⅵ)最先供水,可见对于宝鸡峡灌区,位于
              上游且库容较大的水库先蓄水、位于下游且库容较小的水库先供水能够较好控制灌区总缺水率和保障
              年保证率,但其余水库蓄供水顺序变化对分区供水公平性及生育期重要时段供水影响较大。
                  方案 C的水库蒸发渗漏损失与其它方案相差不大,同时年保证率最低,灌区总超深破坏次数仅小
              于现状方案,超深破坏次数变差系数 C 和年保证率变差系数 C不及其它方案。
                                                                       x
                                                  w
                  综上,在确定水库群蓄供水次序时,应主要考虑水库上下游位置及兴利库容大小。对于宝鸡峡灌
              区,最合理的蓄供水次序为上游水库优先蓄水、下游水库优先供水。曾祥                                    [10] 研究表明水库库容越大、
              调节性能越差、蒸散发能力越弱的成员水库适合优先蓄水,反之成员水库适合优先供水,并指出水库

                                                                                                   2
                                                                                              —   1 4 5 —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