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5 - 2022年第53卷第10期
P. 75

图 6 累计淤积量计算值与实测值对比

                伴随着水库控制方式的调整和来水来沙条件的变化,三门峡库区共经历了 1960—1969年的快速
              淤积期、1970—1973年的快速冲刷期、1974—2002年的缓慢淤积期与 2003年之后的缓慢冲刷期 4个
                                                                                             3
              阶段  [23] 。4个时段中,2003—2018年淤积量的变化范围最小,为 29.41亿 ~30.66亿m ,最大、最小
                                  3
              值差值仅为 1.25亿 m 。从 图 6(b)中 可 以 看 出 2003—2018年 数 据 点 (红 点)的 分 布 范 围 明 显 小 于
              1967—2002年数据点(蓝点)。如何准确模拟 2003年之后累计淤积量的小幅度变化是滞后响应模型研
              究中的难点,本文通过改进调整速率参数的计算公式提升了模型在 2003年之后累计淤积量的计算精
                               2
              度,将决定系数 R从之前的最好计算结果 0.77                   [17] 升高至目前的 0.84。
              3.2 平衡值公式起始高程和比降变化范围及合理性检验 在收集 1967—2018年黄淤 1—41断面实测
              汛后深泓高程数据的基础上,得到了黄淤 1—41断面深泓高程的线性拟合公式,并对汛后深泓纵剖面
              比降、深泓起始高程以及汛后潼关站的深泓高程进行了统计,结果如表 1所示。其中,1975—2018年
              为潼关高程的计算时段,1967—2018年为累计淤积量的计算时段。
                  1975—2018年汛后潼关高程的多年平均值为 327.55m,汛后潼关深泓高程的多年平均值为 324.62m,
              两者之差 Δ h为 2.93m。1975—2018年实测深泓线的起始高程变化范围为 291.78~298.79m,加上 Δ h,
              即为式( 10)所示 Z 的合理变化范围:
                               w
                                                 294.71m ≤Z ≤301.72m                                   (27)
                                                             w
                                          表 1 三门峡水库实测汛后纵剖面参数统计结果

                        参数                      时段                     变化范围                  时段均值
                                             1975—2018年             0.206‰ ~0.314‰            0.254‰
                    汛后深泓比降 J s
                                             1967—2018年             0.144‰ ~0.326‰            0.253‰
                                             1975—2018年             291.78~298.79m           295.85m
                   汛后深泓起始高程 Z s
                                             1967 —2018年            288.62~306.99m           295.98m
                     汛后潼关高程                  1975—2018年             326.04~328.78m           327.55m
                    汛后潼关深泓高程                 1975—2018年             321.39~327.45m           324.62m

                  模型计算 结 果 显 示,1975—2018年 期 间, 水 库 冲 淤 平 衡 时 深 泓 纵 剖 面 比 降 J 的 变 化 范 围 为
                                                                                            es
              0.250‰ ~0.262‰,在同时段汛后 深泓 比 降 J的 变 化 范 围 之 内 (表 1)。J 的 时 段 平 均 值 为 0.255‰,
                                                       s                         es
              与同一时段的汛后深泓比降 J多年平均值为 0.254‰ 接近。模型计算得到 Z 的变化范围为 296.80~
                                         s                                          w
              300.26m,在式(27)所示的合理变化范围之内。
                  在累计淤积量的模拟中,由于概化河底高程与实测深泓高程存在差别,所以仅对概化河底纵剖面
              平衡比降的变化范围进行讨论。
                                          BL 2                K 4
                  根据式(16)系数关系 K =            JK ,有 JK =           ,代入式(12)可得包含概化河宽 B的概化河
                                                         m
                                                       0
                                       4
                                              0
                                                m
                                           2                0.5BL 2
              底纵剖面平衡比降计算公式:
                                                                                                   2
                                                                                              —   1 1 3 —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