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2 - 2022年第53卷第10期
P. 72
符号统一用下标 m表示。
累计淤积量平衡值计算中涉及的初始河床边界参数,有概化河底纵剖面的初始比降 J 、潼关断
m0
面的初始概化河底高程 Z 和坝前断面的初始概化河底高程 Z 。
tgm0 dm0
图 3中的冲淤平衡时的概化河底纵剖面比降、概化河底纵剖面起始高程及潼关断面概化河底高程
分别记为 J 、Z 、Z 。类似式(4)和(7),Z 和 Z 可分别表示为:
tgm
em
em
tgm
em
^
Z = K′(Z - Z ) + Z′ (11)
em 1 d2 dk m
^
a2 b2
c2
Z = K′(Z - Z ) + K J LQ ξ (Z- Z ) + Z′ (12)
m m0
tgm
d2
1
dk
dk
m
d
^
式中:K′和 K 为系数;a、b、c为指数;Z′为起始高程常数项;Z 为年加权水位,其计算公式同
1 m 2 2 2 m d2
^
式(5),但流量与含沙量的指数与 Z 有所不同,为作区分将日均入库流量 Q 的指标表示为 ζ ,将日
tgi
d1
均入库含沙量 S的指标表示为 η ,计算公式如下:
i
n n
^
ζ
ζ
η
d2 ∑
Z = Q SZ di∑ Q S η (13)
tgi i
tgi i
i =1 i =1
按照图 3所示水库冲淤平衡纵剖面,累计淤积量平衡值 V可表示为:
e
BL
V= [(Z - Z ) + (Z em - Z )] (14)
tgm
dm0
tgm0
e
2
分别将 Z 和 Z 的计算式(11)和(12)代入式(14)有:
tgm
em
BL a2 b2 c2
^
V= {[2K′( Z - Z ) + K J LQ ξ (Z- Z ) + 2Z′] - (Z tgm0 + Z )}
d
dm0
m
dk
m m0
dk
e
1
d2
2
( 15)
BL a2 b2 c2
^
= {[2K′( Z - Z ) + K J LQ ξ (Z- Z ) ] - (Z + Z ) + 2Z′}
2 1 d2 dk m m0 d dk tgm0 dm0 m
进一步化简,可得如下累计淤积量平衡值计算公式:
^
a2 b2
c2
V= K( Z - Z ) + KQ ξ (Z- Z ) + V (16)
dk
4
e
dk
d2
3
d
BL 2 BL
式中:K = BLK′;K = J K ;V = BLZ′- (Z tgm0 + Z )。考虑到比降与 Q和Z成反比,而与 ξ 成
1
dm0
d
3
4
m
m0 m
2 2
正比,定性上应有:a<0,b>0,c<0。
2 2 2
2.3 滞后响应模型单步解析模式迭代计算方法 当考虑 β 随时段变化时,应用滞后响应模型的多步递
推模式计算较为复杂 [17] ,因此,本文采用单步解析模式(式(1))对潼关高程和累计淤积量进行计算。
对于外部扰动阶梯状变化的情况,一个时段(水文年)的河床调整结果,无论是否已经达到平衡状态,
都将作为下一个时段的初始条件对河床演变产生影响,并由此使前期的水沙条件对后期的河床演变产
生影响 [2] 。
因此,在本文模型中,每个时段的特征变量平衡值分别根据对应时段内的年均入库流量、年均来
沙系数、年加权水位和年均坝前水位确定,将上一时段特征变量的计算结果作为下一时段的初始条
件,采用式( 1)逐时段计算每个时段末特征变量的状态值,依次递推便可以得到经过多个时段后的特
征变量状态值,如图 4。
单步递推公式的一般形式可表示为:
- βΔ t
- βΔ t
y= (1 - e )y + e y i - 1 (17)
e,i
i
式中:Δ t为时段长度;i为时段序号。
将潼关高程和累计淤积量作为特征变量代入式(17),通过逐时段递推可以得到潼关高程和累计淤
积量的逐年计算值:
- βΔ t
- βΔ t
Z= (1 - e )Z + e Z i - 1 (18)
e,i
i
- βΔ t - βΔ t
V= (1 - e )V + e V (19)
i e,i i - 1
式中:Z 和 Z分别为第 i - 1 和 i年末的潼关高程计算值;Z 为第 i年的潼关高程平衡值;Z为潼关
i - 1 i e,i 0
高程初始值,采用 1974年末潼关高程实测值;V 和 V分别为第 i - 1和 i年末的累计淤积量计算值;
i - 1 i
1
— 1 2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