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5 - 2024年第55卷第1期
P. 125
式中:n为沿着裂缝面的切向单位向量;n为裂缝面法向单位向量;k为弹簧刚度系数; 珘
A为弹簧节点
s n
的控制面积。
5 数值算例
Koyna重力坝地震破坏过程是大坝地震分析中的经典研
究对象,本文模拟了该坝在地震作用下的断裂过程。已有研
究表明裂缝最容易从下游折坡处起裂扩展形成上下游贯穿裂
缝 [7 - 8] ,故在基于断裂力学的模拟中通常在下游折坡处预设
裂缝。为与文献[ 8]结果进行对比,大坝的几何尺寸、材料
参数、约束条 件 和 荷 载 等 均 与 之 相 同。大 坝 断 面 如 图 6所
示,在坝体下 游面 高 程 66.5m处 (折坡 点)预 设 水 平 裂 缝,
长度为 1m。坝体混凝土材 料参数 为:E= 31GPa ,泊松 比
3
ν = 0.2,密度 ρ = 2643kg?m 。动力分析中坝体混凝土动态弹
[27]
性模量取为 35.7GPa ,阻尼比取为 5%,动力分析步长取
3?2
为 0.02s,混凝土动态断裂韧度 K = 1.8MN?m 。计算中采
Ⅰ d
用平面应变假定。
上游水位取为 96.5m。水平向、竖向加速度幅值分别为
0.49g和 0.34g,图 7为地震动加速度时程。采用 Westergaard
附加质量模型考虑动水压力,不考虑坝体 - 地基动力相互作 图 6 预设裂缝的 Koyna重力坝
用的影响。为阻止地震作用过程中裂缝面的嵌入,在裂缝面 典型剖面图(单位:m)
施加接触弹簧。
图 7 Koyna地震波加速度时程
5.1 静力计算结果 静力分析为后续动力分析提供初始状态。静荷载包括坝体自重和上游静水压力,
分别采用图 8所示的粗网格和细网格方案计算大坝响应,两种网格方案(图中 G为坝体自重,左边箭
头表示水压力)分别包含 190个和 475个单元,以及 439个和 1043个节点。图 9为大坝变形图,其中
图 9(a)(b)均对应设置缝面接触弹簧的结果,图 9(c)未设置缝面接触弹簧。本文以水平位移向下游为
正,竖向位移向上为正。对应图 9中三种情况计算的坝顶上游侧(点 P)水平向位移分别为 5.753、5.740
和 5.859mm,竖向位移分别为- 1.550 、- 1.553 和- 1.532mm 。可以看出,是否设置缝面接触弹簧对坝顶位
移的影响较大,而对于设置缝面接触弹簧的情况,粗网格和细网格的计算结果接近,说明网格密度对坝
顶位移影响不大。由于在静力作用下大坝下游预设裂缝处于受压状态,变形图也显示未施加接触弹簧的
裂缝上下面发生了嵌入,而施加接触弹簧的裂缝面处于压紧状态,说明考虑裂缝面的接触条件是必要的。
5.2 地震断裂分析结果 仍采用图 8中粗网格和细网格模型模拟 Koyna重力坝地震断裂过程。地震工
况考虑自重+ 静水压力+ 地震荷载+ 动水压力,并研究网格密度和裂缝扩展步长对大坝地震响应和裂缝
扩展过程的影响。
0
—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