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 - 2024年第55卷第9期
P. 17
值粒径 D 等数据,共有 1949—2021年黄河干支流 4000多组实测数据。为剔除不全面和明显有问题的
50
资料,需对实测数据按照以下原则进行筛选:
(1)参考 vanRijn [12] 及 Peterson [24] 等做法,为保证水深测量精度,只选择水深大于 0.5m的数据;
( 2)选取水面比降测量值与实际床面比降之比范围在 0.4~1.8的资料,相当于剔除过分偏离均匀
流的水面比降观测资料。
根据上述原则最后筛选处理后得到 3188组黄河数据见表 1,主要用于对阻力求解方法的检验。
表 1 研究数据各水力要素范围
3
3
测站 Q?(m ?s) B?m h?m V?(m?s) J m ? S?(kg?m ) D 50 ?mm n 组数
黄河上游 52~5130 100~728 1.08~5.5 0.29~2.09 0.60~3.18 0.04~32 0.27~8.65 0.009~0.055 305
黄河中游 35~5810 140~3400 0.59~4.32 0.27~3.33 0.82~5.20 0.12~480 0.06~1.12 0.004~0.046 389
黄河下游 23~9270 63~3790 0.52~8.2 0.36~3.45 0.44~4.51 0.15~320 0.06~0.40 0.005~0.059 2363
渭河下游 21~3180 45~1090 0.50~4.07 0.34~2.55 0.52~6.33 0.31~721 0.30~0.71 0.007~0.051 131
在评估公式适用性时采用的统计指标见表 2。
表 2 检验指标
统计指标 表达式 含义
N
∑ (P i O i ) 2
-
均方差 i =1 评估一组数据相对于其平均值的分散程度,指标越接近 0表明离散性越小
槡 N- 1
RMSE =
N
- 珚
- 珔
∑ (O i O)(P i P)
i =1
相关系数 CD= 衡量计算值与实测值间的线性相关程度,指标越接近 1表明相关性越好
N 2 N 2
∑ (O i O)
∑ (P i P)
槡 - 珚 槡 - 珔
i =1
i =1
N
1 P i
集中系数 CF = ∑ 量化计算方法的预测精度,指标越接近 1表明精度越好
N i =1 O i
N -
100 P i O i
相对误差 RE = ∑ 衡量计算结果与实测值之间的接近程度,指标数值越接近 0表明误差越小
N i =1 O i
注:P为计算值;O为观测值;N为数据组数。
3 动床阻力影响因素分析
3.1 动床阻力变化特点 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进入下游的年均来沙量减少为建库前的八分之一,伴
随中游黄土高原治理产生的巨大减沙成就影响 [25] ,黄河下游由严重淤积转化到冲刷状态,呈现河床阻
力增加和床面比降减小的变化趋势 [26] 。由表 3可知,黄河下游平均床沙中径由 2000年前的 0.085mm
粗化到 0.123mm,对应的平均糙率由 0.0115增加到 0.0158,下游各站水面比降除花园口站有所增加
外,均呈现减小趋势,对这些数据求平均得到的水面比降由 0.172‰减小到 0.158‰。尽管资料收集存
在局限性(如中间不少年份水文站停测)且水面比降(主要是汛期或大流量时)测量有一定误差,但仍
可看出,水面比降平均值比河床比降大。
3.2 单因素对动床阻力影响分析 在不可能获得纯理论糙率公式的客观条件下,糙率计算公式的实用
价值主要取决于所选参量是否合理。为揭示黄河动床阻力变化规律,采用 1949—2021年黄河下游各
站实测资料,点绘 J- n、h - n、D - n、S - n、Q - n、B - n等水流泥沙单值因素与糙率的关系(图 1),
m
50
分析确定影响黄河动床阻力的关键水沙因子。
— 1 0 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