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1 - 2024年第55卷第9期
P. 31

表 3 实际试验与 RCC模型的碾轮参数及等效荷载
                   指标       碾轮直径?mm    碾轮宽度?mm      振幅?mm     振动频率?Hz    激振力?kN      静荷载?kN   行进速度?(km?h)
                实际试验参数         1200       1000        0.7        42         58         27.5        1.5
                 模型参数           120        100        0.7        42         5.8        2.75        1.5

              3.2 RCC双层碾压施工模型建立
                  (1)试验槽模型构建。试验槽若按原尺寸进行构建,则需投放千万级别的球形颗粒;为提高模型
              的计算效率,需对模型尺寸进行适当的缩放。考虑到碾压厚度是影响 RCC压实质量的重要参数,设置
              RCC层铺厚度与实际试验一致(下层压实厚度 140mm,上层静碾后厚度 330mm),试验槽的长度和宽
              度分别缩放为 300和 120mm。
                                                                                                       TM
                  (2)不规则颗粒的构造与颗粒投放。为真实反映骨料颗粒的形状,采用 HANDYSCAN3D300 三
              维激光扫描仪对骨料进行扫描,获取骨料外轮廓的点云数据并建立骨料形状库,如图 4所示。生成骨
              料时,从骨料形状库中随机抽取骨料轮廓信息,以大小不一的圆颗粒对其进行填充,构建形状不规则
              的颗粒。考虑到计算成本,小于 5mm的细骨料简化为球形,砂浆全部用 2mm的颗粒来表征。根据实
              际 RCC配合比及骨料级配分别进行上下层颗粒的投放,并为颗粒赋予基本的密度及阻尼等属性。
















                                                    图 4 骨料形状库的建立
                  (3)下层颗粒的沉降与压实。赋予颗粒之间初始接触模型及相关参数,并设置重力加速度,固定
              上层坝料颗粒,使下层颗粒在重力作用下沉降以模拟卸料过程,直至下层颗粒达到准静止状态。然后
              删除多余颗粒,用墙体以一定速度压缩至指定高度(与实际坝料碾压完成后的高度保持一致)以模拟下
              层坝料的压实。
                  (4)上层颗粒沉降。固定下层颗粒,然后释放上层颗粒使其在重力作用下沉降;在上层颗粒沉降
              完成并满足孔隙率要求后,通过删除铺料厚度上方多余颗粒的方式模拟静碾整平。RCC模型及其骨料
              级配曲线如图 5所示。由图可见,RCC模型与试验所用 RCC的骨料级配吻合良好。
























                                            图 5 RCC双层碾压初始模型及其骨料级配曲线
                     3
                —  1 0 6 —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