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5 - 2024年第55卷第6期
P. 55
图 13 横向时均流速及流线(工况 2) 图 14 横向时均流速及流线(工况 3)
3.3 垂向时均流速 从垂向时均流速图 15—图 18可以看出,无缝墩台只在墩前的底部区域形成旋
滚,而开缝墩台由于改变了墩台的结构,因此不仅在墩前的底部区域形成旋滚,在墩前开缝的上侧和
下侧分别形成了向下的旋滚和向上的旋滚。无缝墩台在墩台的正后方靠近水面处产生了向上的紊动,
在靠近河床处存在向下流动的垂向流速紊动,前者将发展成为墩台水面处的周期性脱落的旋涡,后者
则对墩后的河床产生冲刷。开缝后,在墩后靠近开缝处的顶部有向下的较小范围的垂向脉动,随着开
缝高度远离水面,该区域的面积也逐渐扩大。距离墩台较远的区域,近水面处有着向上翻滚的旋涡,
面积随开缝高度下降逐渐增大,近床面处则有着向下翻滚的旋涡,面积随开缝高度下降逐渐减小。
图 15 对称面垂向时均流速(无开缝墩台) 图 16 对称面垂向时均流速(工况 1)
图 17 对称面垂向时均流速(工况 2) 图 18 对称面垂向时均流速(工况 3)
3.4 涡量等值面 常用的涡量识别方法有 Q准则、Ω 方法、Δ方法等,Q准则在涡识别中计算效率
高,效果好,是一种常用的涡提取和识别方法。本文通过 Q准则对墩台附近的涡量进行绘制,图 19
至图 22为不同墩台开缝条件下涡量 Q = 0.01 时的等值面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墩后的涡量随开缝位置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三维形态。当开缝顶部高度距离水
面 0.02m时(工况 1),墩台后方的水面附近的旋涡明显得到改善,原本交替脱落的旋涡改变成为一条
狭长的涡。随着开缝位置的下移,开缝对水面附近的影响越来越小,水面附近的旋涡也再次出现。在
开缝处的正后方的一段区域,几乎没有涡量产生。当开缝顶部高度距离水面 0.04和 0.06时,水面单
— 6 8 1 —